第四百二十六章 求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兴这么做的目的,当然不是单纯的为了愚民。  

等百姓都相信后,他再做一些事,就无需太在意有多少官员反对了。  

如今马上过年了,等年后,他就要使用自己的年号了。  

而登基大半年,赵兴对地方并没有怎么整顿过。  

如今也到了整顿吏治的时候了。  

整顿吏治,可不仅仅是治贪。  

大宋官场职权混乱,荫封太多,升迁需要打点,这些都需要整顿改变。  

赵兴之所以之前做这些,是他清楚整顿这些阻力非常大。  

按照赵兴原本的想法是彻查田亩,收拢一些民心后,才开始着手做这些。  

玉玺的出现也算是雪中送炭了。  

殷汉章在暗中引动舆论之时,赵兴则经常召见朝中重臣,商议对于吏治整顿的问题。  

一开始赵兴并没有暴露獠牙的意思,只是提出官场各部门之间职权不明,而且监督体系也有问题,召集群臣商议如何明确职权,和完善监督。  

对此官员们倒是并没有反对。  

距离过年还有五日的时候,顾廷烨和王韶回到了汴京。  

赵兴在龙图阁召见了两人,听两人讲述了西北的情况。  

“董毡有能力是好事,如今他在河湟也算稳住了脚,不过西夏那边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来年必然会对河湟动兵。”赵兴说道。  

“陛下英明,臣也是这么想的。”顾廷烨说道。  

“仲怀既然想到了这些,可有应对办法?暂时朕还不想和西夏撕破脸皮。”赵兴说道。  

顾廷烨闻言躬身道:“臣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不过子纯倒是想到了一个办法!”  

“哦?”  

赵兴看向王韶说道:“子纯的办法是?”  

“陛下,只要唃厮啰部对外宣称彻底归降大宋,陛下再册封董毡为河湟王,届时西夏出兵就是撕毁盟约,大宋便可直接出手干预。而西夏也不敢轻易出兵。”王韶说道。  

赵兴闻言皱眉道:“唃厮啰部本就接受了大宋的封赏,名义上是大宋臣子,再封有作用么?”  

唃厮啰部之前名义上本来就是大宋的附庸,可西夏还是打了。  

不仅唃厮啰部,以前西夏没立国之前,一样接受过大宋的册封。  

“只是单纯的册封自然堵不住西夏的嘴,可若是大宋派一支兵马,在董毡手下听用呢?”王韶微笑道。  

“可董毡会答应么?”  

赵兴明白了王韶的意思,原本唃厮啰部只是明面上是大宋的附庸。  

西夏也知道这一点,这也是西夏出兵攻打高原的原因。  

大宋不可能为了一个名义上的附庸,出兵和西夏交战。  

王韶的意思就是让唃厮啰真正成为大宋的附庸,当然了这和所谓的真正,一样是假的,只是做给外人看罢了。  

而派一支兵马进入河湟,也是一步秒棋。  

一旦西夏动兵,前期可以为唃厮啰部分担一部分压力。若是唃厮啰部不敌,大宋也有正当的出兵干预的借口。  

可大宋派兵马入河湟,就等于在河湟插一把刀,董毡那边怕是不会愿意。  

“臣试探过董毡,他虽然没有直接答应,却提出要和大宋和亲。”王韶说道。  

“和亲?”  

赵兴闻言脸色难看道:“大宋根本没有未嫁的公主,如何和亲?”  

对于和亲赵兴有种本能的反感。  

自古以来,靠着盟约和和亲换来的和平,还被人大书特书。  

但是在赵兴看来,所谓的盟约和和亲之所以能够换来和平,是因为对方本身就没有入侵的能力。  

虽然不这么做,边境摩擦会不断,可答应了后,同样也让后面的皇帝丧失进取之心。  

别说大宋没有适龄的公主,即便有,赵兴也不愿意让一个女人来牺牲。  

“董毡也知道大宋没有适龄公主,他的意思是大宋可以从宗室中挑选一个册封公主。”王韶说道。  

“他这是想学他老祖宗么?”赵兴闻言冷笑。  

唃厮啰部是吐蕃分裂后形成的部落,算起来松赞干布确实是他老祖宗。  

唐初和亲的文成公主,就是宗室女,李世民舍不得自己女儿和亲,就从宗室选了一个册封公主。  

“子纯是想让朕答应?”  

“臣觉得可以答应,和亲不仅能安抚董毡,也能阻止西夏来年对河湟动兵,让唃厮啰部有修养生息的时间。”王韶说道。  

“安抚董毡做什么?”  

赵兴冷笑道:“他之所以答应大宋派兵进入河湟,也是想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朕不答应,难道他就不答应了?”  

赵兴现在也想明白了,董毡虽然没有答应,却也没有直接拒绝。  

这说明董毡本身就想要大宋派兵进入河湟。  

目的无非就是让西夏暂时不发兵攻打河湟,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  

因此有没有和亲,董毡都会答应让大宋兵马进入河湟。  

“他有没有限制进入河湟的兵马数量?”赵兴问道。  

“未曾!”王韶摇了摇头。  

“哼!”赵兴闻言冷哼道:“他没提无非是想等大宋答应和亲后再提,你直接回复他,就说大宋没有适龄公主,宗室女册封公主多有不妥,他若不愿意大宋派兵进入河湟,就算了。”  

“是!”王韶见赵兴发火,也不敢多说。  

“行了,你们也辛苦了,回去休息休息,朕晚上在宫里设宴为你们庆功。”赵兴说道。  

“臣告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