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化(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贵使既然能说出传国玉玺乃是和氏璧所造,就该知道和氏璧乃是一块玉壁,既是玉壁,又如何能打造玉玺?”韩章反驳道。  

“和氏璧又不是一开始就是玉壁,或许玉玺是用和氏璧剩下的玉料打造的呢?”辽国使臣反驳道。  

“不错,玉玺谁都没见过,乃是和氏璧所造却是古籍有记载,人尽皆知的。”西夏使臣连忙附和道。  

“荒谬,古籍确实记载了,不过多是一些传闻罢了,如何能当真!”  

朝堂之上的宋臣纷纷反驳了起来。  

他们也不知道赵兴举办辩玺大会的仪仗是什么,可面对辽国和西夏使臣的质疑,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反驳。  

“陛下!”  

就在这时,孔令秋躬身道:“臣家中有本古籍,详细记录了关于传国玉玺之事。”  

“哦?”  

赵兴闻言故作惊讶道:“孔爱卿乃圣人之后,孔家从战国流传至今,孔家有关于传国玉玺的古籍,倒是比那些民间流传的要可信很多。孔爱卿当众说说古籍之中的记载,也让大家对照一下,看看这方玉玺是真是假。”  

“是!”  

孔令秋应了一声,说道:“根据孔家保存下来的古籍记载,当年始皇帝一统天下后,命人寻美玉制造玉玺。  

之所以传出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所造,是因为和氏璧乃是当时最出名的一块美玉,六国珍宝入秦都,其中就包括了和氏璧。  

因此很多人猜测,传国玉玺乃是用和氏璧所造。  

而始皇帝也没有否认过这种说法,久而久之这种说法就成为了主流。  

然而孔家古籍却记载了,传国玉玺乃是用一块黑色和田玉,其玉通体漆黑,表面却有流光。此玉玺和记载的玉质一样,玉玺之上的金镶玉和魏朝时刻的字,和记载的也符合,因此臣断定,这方玉玺为真!”  

孔令秋说完,朝堂之上除了少数人外,其余人都一脸震惊。  

因为传国玉玺乃是用和氏璧所造的说法流传太广了,历朝历代也没有否定这个说法。  

孔令秋却说孔家有古籍记载,可谁都没见过,谁知道这个所谓的古籍是不是真的存在?  

然而孔家地位特殊,即便是辽国和西夏的使臣,一时间都不敢反驳。  

“既然如此,看来这方玉玺确实为真!”  

赵兴的大笑声,惊醒了发呆的众人。  

“宋皇!”  

西夏使臣急忙说道:“外臣不怀疑孔祭酒之言,可古籍记载传国玉玺乃是和氏璧所造,都是古籍,谁知道哪个记载的是假的?”  

“没错!”  

辽国使臣赞同道:“孔家古籍记载的就未必为真。”  

“孔爱卿对此怎么看?”赵兴看向孔令秋问道。  

“陛下!”孔令秋躬身道:“两位使臣质疑的也有道理,其实这件事要分辨真假也很简单。”  

“始皇帝虽然是暴君,可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结束数百年的混战,其功绩也不可抹杀。”  

“试问,如始皇帝这般骄傲的一个人,怎么会用别国之玉,来制造传国玉玺!要知道,传国玉玺之上刻的可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一下别说满朝文武,就连赵兴都愣住了。  

他也没往这个方向想过。  

但是试问,若他是秦始皇,也不会用六国的东西来制作传国玉玺。  

更何况,秦始皇还把这个东西给神话了。  

至于说是为了怀柔,赵兴觉得有些牵强了。  

要知道秦始皇可是以强硬手段夺取的天下。  

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也从未想过怀柔,而是迁六国贵族入咸阳,收缴天下刀兵。  

怀柔什么的,根本不存在的。  

至于为何传出传国玉玺乃是和氏璧所造,秦始皇没有解释过,应该是不屑吧。  

好一会,众人才回过神来,那些大儒纷纷出言赞同了这种说法。  

孔令秋没有说谎的必要,作为圣人直系后代,即便赵兴逼他撒谎,他也有拒绝的资本。  

自古以来,敢杀孔家直系后代的,也就曹操了。  

而曹操杀了孔融,却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没错,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和他杀孔融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曹操手下谋士有心向汉室的,也有心向曹操的。  

可这些人有个共同点,都学习的是儒家文化。  

曹操杀孔融,不仅让那些心向汉室的文人清醒,也让那些忠于曹操的人心寒。  

周瑜和诸葛亮确实厉害,但曹操手下谋士也不差,赤壁之战那么大的问题,难道没人看出来?  

曹操也不是听不进人言的人,可就是被算计了,导致赤壁之战大败而归,彻底失去了有生之年一统天下的机会。  

要说赵兴不敢动的人,孔家绝对算一个。  

没办法,孔家金身太厚了。  

而辽国和西夏的使臣自然不愿意就这么坐实玉玺的真实性。  

只是这里毕竟是大宋,他们几人如何辩的过这满朝的宋臣和大儒。  

“好了!”  

赵兴摆了摆手道:“辽国和西夏使臣认不认同,并不重要,毕竟两国乃是异族。朕准备选吉日祭祀太庙,将玉玺供奉在太庙一年。”  

古人重视孝道,玉玺确定为真,自然要告知列祖列宗,供奉一些日子。  

辽国和西夏的使臣也没辙了,赵兴都说了不在乎两国的态度,他们还能说什么?  

辩玺大会结束后,赵兴便将传国玉玺经过确认为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