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条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四海龙王见玉帝竟说想要结识那位不知名大能,很是意外。  

在他们看来,玉帝作为天庭之主,肯定是要以维稳为主,不希望出现各种意外。  

而此时祖龙的出现,还有祖龙身后那位,就是最大的意外和不确定因素。  

龙族当年可是当之无愧的最强种族,远古之时的三族大战,其实说起来更像是凤凰一族和麒麟一族联合对抗龙族。  

正是因为这样三方才杀得三败俱伤,被踢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祖龙转世回归,就意味着这天地之间,恐怕又有动荡,甚至又要洗牌。  

而最怕重新洗牌的,不就是现在这些高高在上的各大势力么。  

他们却不知,玉帝此时看似高高在上,位高权重,其实并不如意,甚至可以说还有些憋屈。  

要是坐等佛门完成了西游大计,就只会更加的憋屈。  

虽然因为老君和菩提的关系,西行之时师徒四人时不时会强调三教合一的理论,表面上讲究三教共治三界。  

但是个人都看得出来,西游大计一完成,佛门才是真正的如日中天,乃是这个时代的天地主角。  

那时就连道门都低调行事,避其锋芒。  

其实三清这种级别的大佬,追求的是更高的道路,随手建立的教派什么的,对他们来说,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就像上古之时的阐截人三教,还不是说丢就丢,为了证道三合一为道教。  

而现在为了谋取更多好处,顺应大势,三清甚至都不惜用化身出面为如来这个晚辈站台。  

所以说,到了一定层次,除了更高的道路,其他一切已经并不是那么重要。  

连道教三清都可以不顾,天庭又算得了什么。  

没有真正的混元大罗圣人支持,天庭又拿什么来和佛门争夺天地气运。  

那时的天庭,才是真的被压得抬不起头来。  

而天庭的难处,四海龙王这种边缘人物,又怎么可能了解。  

此时见玉帝不惜放下身段,直接说想要和那位四处捣乱的大能结识,四海龙王才隐隐看出了些东西。  

不过祖龙现世,这可是关乎整个龙族命运的大事,他们可不敢随意透露。  

但玉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要是他们还继续装傻充愣,怕不是真要被推上斩龙台。  

敖广就道,“陛下,我等能够剿灭覆海宫,确实是得了一位大能支持,不过就算是我等,也确实不知道这位是谁,陛下要想见那位,臣等只能是尽量代为传话,至于结果如何,臣等实在是无法保证,还请陛下恕罪。”  

玉帝心中一喜,暗道,这四条老龙果然和那搅风搅雨的人有联系。  

随着那位搅动的风云越来越大,他其实也看到了改变原定协议的希望。  

要是那位黑手是一位混元大罗圣人,那可就完美了。  

只要和那位联系上,他就有了撕毁协议的底气。  

不过这是他预想的最好的结果,要是那位和他一样不过是个大罗金仙,那可就一切免谈了。  

灵山佛门崛起的西游大计,那可是几个混元大罗圣人一起制定的计划,共同签订的协议。  

没有对抗混元大罗圣人的实力,想要捣乱,初期可能会让佛门有些措手不及,其背后的圣人也不重视。  

但要是真的出了大乱子,只要圣人一出手,就算他这个天庭之主,恐怕都要灰灰了去。  

所以他此时并不是想要一来就站在那捣乱黑手一方,而是想要先摸清其底细,看看值不值得冒险。  

玉帝就道,“你们将话带到就行,不管是何结果,朕都不会怪罪你们。而作为嘉奖,朕会派人下界,表彰你们降妖有功…”  

作为活了不知多少年的老狐狸,他哪里会不知道四海龙王在出阵讨伐覆海宫时,给他上表文的意思。  

不就是想要一个天庭大义名分,来防止佛门报复么。  

那他就给足这个面子,大张旗鼓的表彰四海龙王,让弥勒想要动四海龙王之时,也要掂量掂量。  

他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和整个佛门作对,但弥勒可代表不了整个佛门。  

给弥勒吃点瘪,他还是能够做到的。  

四海龙王大喜,虽然有孙上仙的保证,但他们此时最担心的还是受到佛门报复。  

如果天庭出面为他们站台,也就多了一层保障。  

以后对付其他那些不服管束,跟龙族争夺海域的妖魔时,也就有了更多的底气。  

四人谢恩之后,就下界回到了各自龙宫之中。  

也就一日之后,天庭嘉奖四人降妖有功的大批使者就到了。  

天庭使者高调下界,带着各种玉帝赐下之宝物,轮流去四海龙宫之中宣旨,嘉奖四海龙王降妖除魔有功,为四海太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消息一传开,各势力心思各异。  

灵山之上,收到消息的弥勒脸色变了变,没想到玉帝会这么不给他面子。  

他把玩念珠的手紧了紧,报复的人他已经派出去了,乃是其他一些被他培养出来的妖魔和手下几个弟子。  

虽然其中没有太乙金仙,但却有好几个金仙,并带着几件厉害法宝。  

他原本准备让这些妖魔去扫平覆海宫中的龙族,再去北海龙宫附近捣乱一番,给龙族一个教训。  

而现在天庭大张旗鼓表彰四海龙王降妖除魔有功,如果这个时候他手下的人前去捣乱,天庭还真有可能会派天兵天将下界清剿。  

他正犹豫要不要将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