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大乘佛教(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自佛门斗法以来,许银锣开创大乘佛法,其理念于西域盛传,点化民智,卓有成效,西域信奉大乘佛法者,百万计,朕心甚慰。  

“大乘佛法源于中原,中原蔫能弃之,朕欲迎回大乘佛法,教化万民,度厄罗汉乃许银锣点化之佛,佛法精深,此番愿皈依朝廷,乃中原百姓之幸。  

“朕特封度厄罗汉为国师,大乘佛教为国教........  

“钦此!”  

金銮殿内,立时一片寂静。  

中年太监望向大殿外,高声道:  

“度厄罗汉,速速接旨。”  

殿外,穿着红黄相间袈裟的度厄罗汉,缓步跨入大殿。踏着猩红地摊穿行在诸公之间。  

诸公面面相觑,无声的交流,有人困惑,有人迷茫,有人皱眉,但无一人出列反对。  

他们首先意识到的是,陛下要拉拢度厄罗汉。  

立大乘佛教,封国师,如此厚待,这相当于助度厄罗汉脱离西域佛门,自立门户,成为中原佛教的“佛陀”。  

接着,诸公们开始思忖立大乘佛教为国教,可能会带来的后遗症、朝堂格局变动等等。。  

但依旧无人出列反对。  

首先是佛门和尚无权干政,这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利益冲突。  

其次,一位二品罗汉的投奔,足以削弱佛门的战力,对于当下的大奉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先把人拉拢过来再说,怎么打压是以后的事。  

身为混迹庙堂的读书人,最擅长这一套。  

度厄来到御座之下,双手合十,道:  

“谢过陛下!”  

坦然接过诏书。  

在他接过诏书的瞬间,脑后果位骤然浮现,绽放出无量佛光,虚空中传来梵唱,响彻大殿,回荡于诸公耳畔。  

度厄整个人,宛如黄金铸造,灿灿生辉。  

而在怀庆眼里,一道道磅礴的气运缭绕在度厄身侧,依附与果位之上,却不曾入体!  

西域!  

“活化”的浪潮层层奔涌,海浪般的往前推进,所过之处,大地被赋予了生命,山川被赋予了生命,城墙被赋予了生命,生灵消散一空,融入规则之中。  

佛陀的身体已经化作了山川大地,祂的意识随着肉身一起延伸、扩展,融入天地法则,变成了天地法则的一部分,却保留了记忆。  

某种意义上来说,祂确实炼化了整个西域,祂把整个西域的气运都纳入佛门,以此为根基,吞并西域的这片天地法则。  

如果没有意外,祂会一直蔓延、扩张,直到把整个西域都变成祂自己。  

但就在这时,一股股磅礴的气运离祂而去,从祂体内生生抽离,飘向东方的中原。  

佛陀扩展的速度瞬间慢了下来,继而缓缓停止,祂无法在同化天地,取代天地法则了。  

祂扩张的势头停止,似乎失去了体力。  

当然,以祂的位格,即使强行吞噬天地法则也不在话下,仍可以继续下去,但失去了气运的庇护,或者说,失去了气运这张凭证,继续下去唯一的结局是步道尊后尘。  

被天地规则同化,失去自我。  

短暂沉寂后,西域大地剧烈震动起来,如同一场连绵上万里的大地震。  

一道道纵横数百丈的地缝裂开,长着密密麻麻的森白牙齿。  

大地长出了嘴巴。  

这些嘴巴发出同一个怒吼:  

“大乘佛法,大乘佛法.........”  

阿兰陀,这座圣上裂开巨嘴,发出响彻天地的怒吼:  

“大乘佛法........”  

圣山上的僧侣惊恐的匍匐在地,瑟瑟发抖。  

大乘佛法........伽罗树、广贤和琉璃三位菩萨,心里一凛,各自闭眼,似乎在感应什么,或与谁沟通。  

俄顷,三人睁开眼睛,明白了缘由,脸色瞬间阴沉,咬牙切齿道:  

“度厄在中原创立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分走了佛门部分气运。  

在这个节骨眼,大乘佛教成了阻碍佛陀成为西域的绊脚石。  

“当初我就该掐灭他不切实际的念想,或让广贤送他去轮回。”  

伽罗树做金刚怒目状,身后浮出主杀伐的金刚法相。  

他们没怎么把度厄罗汉放在眼里,却不想被这个小小的二品罗汉来了个釜底抽薪。  

广贤叹息一声,把所有翻涌的嗔念压在心里,无法分辨男女的嗓音说道:  

“为今之计,只有先停下来,以香火神道的法子,将西域剩余疆土炼成山河印,掌控在手中。”  

这样做,佛陀既不用冒着被天地法则同化的风险,又能把剩余疆土牢牢掌握在手中,等将来掠夺来气运,再吞了山河印。  

这一招本来是打算用来对付中原的。  

靖山城。  

萨伦阿古站在荒芜的靖山主峰,眺望西边。  

他突然眉头一皱,掐动手指,以卦术占卜片刻,嘿了一声:  

“好一步妙棋,以大乘佛法分去佛陀气运,阻碍祂同化西域。虽不治本,但也算拖延住了时间。”  

他身形一闪,来到祭台上,望着头戴荆棘王冠的雕像,侧耳倾听片刻,躬身道:  

“我亦如此认为。”  

萨伦阿古抽出系在腰间的赶羊鞭,轻轻抽打脚边地面。  

“啪!”  

伴随着清脆的鞭声,乌光涌动,伊尔布的身影凸显,出现在祭台上。  

“大巫师.......”  

伊尔布心说,又是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