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良方(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知道老夫人急着进宫,抬轿小厮走的飞快,怕耽误时间,有两个小厮在前面清路,平常要两刻钟才能到的皇宫,一刻钟多点就到了。  

等软轿停下,小厮也累的站不住脚了。  

姜绾从马车内下来,脸上尽是无语,太后只是流鼻血而已,又不是什么绝症,至于这么赶吗?  

宫里这么多的太医,要是连个鼻血都止不住,可以找块豆腐撞死了。  

不过等进了太后寝宫,看着太后还在擦鼻血,姜绾嘴角抽了又抽,要不要这么吓人啊?  

她跟在老夫人身侧上前,太后瞥过来,那凌厉的眼神几乎要把姜绾凌迟。  

老夫人声音颤抖道,“太后的鼻血怎么还没止住?”  

李太医站在一旁道,“太后的鼻血先前倒是止住了,但没过一会儿又流了。”  

李太医是看着姜绾说的,他知道姜绾医术高超。  

程老侯爷命悬一线,她去了之后,身子骨一天好过一天,他可都看在眼里。  

太后这鼻血来的奇怪,他检查了太后这两日的饮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其实太后的脉象也没什么大问题,但这鼻血就是止不住。  

太后身子精贵,这鼻血流的人心慌。  

李太医没辄,宁嬷嬷说起虎骨丸,他就趁机让人把姜绾请来问问,许是虎骨丸里哪味药材和太后的吃食起了冲突,找准病因才好对症下药。  

姜绾知道李太医希望她出手,不过不好意思,她没打算为太后暴露自己的医术。  

李太医问姜绾,虎骨丸是用了哪些药材调制的。  

姜绾皱着眉头把药材报了一遍。  

宁嬷嬷问道,“李太医,太后流鼻血可是虎骨丸和太后的吃食起的冲突所致?”  

李太医摇头道,“虎骨丸的药材和太后的吃食没有冲突。”  

就算有冲突,那也多是中毒,太后并没有中毒。  

这时候,一宫女站在一旁,欲言又止。  

宁嬷嬷瞧见了道,“你想说什么?”  

宫女道,“刚刚太皇太后宫里的人来寿宁宫,宫人说起虎骨丸,那宫女有些诧异,说太皇太后吃的虎骨丸和太后的颜色不一样…。”  

几乎是瞬间,太后的脸就铁青了。  

老夫人望着姜绾,“给太后的虎骨丸为何和给太皇太后的不一样?!”  

那冰冷的语气几乎认定姜绾在虎骨丸里动手脚了。  

姜绾都怀疑老夫人出门没带脑子了,虎骨丸是她调制的,她在虎骨丸里下毒,她是嫌日子活的太痛快了想不开找死吗?  

姜绾没解释,伸手道,“把虎骨丸拿来给我看看。”  

李太医赶紧把虎骨丸送上。  

其实虎骨丸他已经检查过了,没有问题。  

不止他,其他两位太医都检查过。  

锦盒很重,不仅雕刻精美,上面还镶嵌了宝石,不是她之前送进宫的锦盒。  

把锦盒打开,姜绾就看到锦盒里剩下的虎骨丸了。  

剩的不多,只有十颗了。  

姜绾愣了下,问道,“剩下的虎骨丸都在这儿了?”  

“都在了,”宁嬷嬷回道。  

姜绾嘴角狠狠一抽,又换了个问法,“这五日太后吃了十颗虎骨丸?”  

宁嬷嬷轻嗯了一声。  

靖安王世子妃这眼神,这问话…莫不是吃的分量出了问题?  

姜绾看向老夫人,道,“老夫人没告诉太后,这虎骨丸每日吃一丸吗?”  

老夫人皱眉看向宁嬷嬷,然后才望向姜绾,“多吃会怎么样?”  

“虚不受补,”姜绾耸肩道。  

李太医懵了。  

他是有过这样的怀疑,但他没想说这话,靖安王世子妃调制的虎骨丸,怎么可能让太后虚不受补。  

而且皇上赏赐给大臣的虎骨丸,李太医也见着了,锦盒里是十五颗,他没想到太后是二十颗…  

虚不受补而已,太容易治了啊。  

一剂药下去,保管太后没事。  

这时候,皇上走了进来,常公公紧随其后。  

看着太后昂着脖子,皇上眼睛都抽抽,他还从没见过太后这么狼狈过。  

“怎么回事?太后好端端的怎么会流鼻血?”皇上问道。  

李太医道,“靖安王世子妃说太后流鼻血是虚不受补所致。”  

皇上斜了李太医一眼道,“靖安王世子妃又不懂医术,太后是不是虚不受补,你不知道?”  

李太医,“…。”  

皇上。  

臣的医术比不上靖安王世子妃啊。  

可这话李太医在喉咙里转了一圈,一个字也没能蹦出来,只剩下尴尬。  

宁嬷嬷望着姜绾道,“太后怎么会虚不受补?”  

“世子妃给太后准备的虎骨丸比不得给太皇太后的,而且分量也没有给太皇太后的大,太皇太后服用都没事,太后身子骨可比太皇太后硬朗的多。”  

姜绾忍不住翻白眼了,“谁说我给太皇太后的虎骨丸更好了?”  

宁嬷嬷面色一僵。  

姜绾看向皇上道,“皇上应该清楚,虎骨丸颜色越深效果越好。”  

皇上点头。  

常公公道,“的确,世子妃知道那些虎骨丸皇上打算赏赐给朝中大臣,还特意说明了,年纪大的赏赐棕色的,年纪轻的赏赐黑色的,就是怕他们虚不受补,最好是隔一日服用。”  

常公公说完,姜绾继续道,“给太皇太后的虎骨丸原是给王妃准备的,王妃怀着身孕,不宜大补,所以我把第三遍熬制的虎骨丸给她服用。”  

“太皇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