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三国顶级战略设计师(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关于刘晔所举荐的好友,袁耀自然还是十分期待的。  

瞧着其一脸期待的神色,刘晔随即也并无太多思索,直言道:  

“少主,晔此好友家居东城,乃是当地的大富豪,其人姓鲁,名讳肃,字子敬。”  

一语而落。  

刘晔简洁明了的为袁耀举荐着。  

刚听闻鲁肃的名讳,袁耀原本无比镇静的心思陡然之间便浮动活跃了起来。  

鲁肃啊…  

熟知历史的袁耀可知晓,这才是三国时期真正的顶级人才。  

或许鲁肃在战术指挥能力上相比周瑜、吕蒙并不算太过出众,但他的才能却仿佛形同六边形战士,很全面。  

首先是治军严谨,能够紧密协调军中士卒大小事务,发挥出应有的战力。  

其次独当一面,统御将士上,亦是进显其才。  

当然,最值得令人说道的首当其冲方还是鲁肃的战略大局观。  

纵观鲁肃一出场便为孙权所描绘的“榻上对。”  

这已经是体现了其不凡的战略眼光以及战略水准。  

在赤壁战时,东吴以张昭为首的儒臣无不是一力劝说孙权投降,可唯有鲁肃临危不惧,以三言两语便坚定了其抗曹的决心。  

随后,更是凭借着高瞻远瞩的眼光借刘表逝世的吊丧之机立即西渡长江入荆襄,可在听闻刘琮已经举众降曹的消息以后,便立即改变方向奔往当阳。  

最终在当阳与刘备所遇。  

这一幕幕,不难令人怀疑,恐怕鲁肃早在刘表逝世之机,便也看出欲抵挡举倾国之力南下的曹操,势必要联盟刘备。  

当然,对于鲁肃来说,最引以为傲的还当属一生都在竭力维护平衡孙刘联盟两家之间的关系以及爆发的矛盾。  

而此他一手制定且策划的孙刘联盟,无疑是最为正确的战略方针。  

而此战略方针恰巧与诸葛亮隆中对中所提到的东和孙权的战略理念不谋而合。  

这是当世两大最为顶级的战略家所达成的默契。  

论战略方面的总筹划,周瑜、吕蒙都难以与鲁肃所企及。  

似原史上的南郡之战大捷以后,周瑜便提出要西进益州,全据长江上下游,然后连结马超的二分天下战略。  

这一方针与孙刘联盟相比,简直是太过漏洞百出。  

须知,刘备能安然入川是由于与刘璋同宗的身份,又有内应做掩护,方才令其主动请其入川前去防备汉中张鲁。  

先暂时不论吴军在丧失内应的前提下应该如何突破夷陵、鱼复那一带无比险峻的巫峡天险。  

纵然周瑜带兵如神,真的能在入川战役中连战连捷,可曾考虑过刘备集团会坐视不理吗?  

须知,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就是要据益州已成帝业。  

可若是按照周瑜二分天下的战略方针,那南郡时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到那时,刘备军的处境便是被锁死在荆南四郡,除了能够向更南部的交州开拓以外,便只有向东图谋江东之地了。  

若周瑜当真要图蜀,刘备会答应吗?  

显而易见!  

刘备不可能会坐视周郎取蜀地。  

但若东吴执意如此,那最坏的结果将是两家兵戎相见,大干一场。  

最终结局无外乎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此必然是曹操乐见其成之事。  

而孙刘两家战端一旦开启,周瑜想图谋蜀地的计划必然会搁浅。  

到那时,反而会令身处南郡的吴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局。  

南面将会不可避免的与刘备军遭遇,北面亦将面对退守至当阳、襄阳以及江夏已北一线的曹军虎视眈眈。  

此岂不将是吴军的危机?  

单纯从战略大局观来看,周瑜在纵观天下的眼界上的确不如鲁肃远矣!  

固然周瑜在统御大军方面的确是杰出的帅才。  

但确实在战略大局方面,着实还有许多未考虑到因素在内。  

忽略了太多细节,思虑不周。  

而在这方面,鲁肃所一直坚持的联刘抗曹的战略方针便无疑全面细化了许多。  

将两家紧张的关系降至最低点尚且不提。  

特别是提议孙权借南郡这一举措,可谓是鲁肃的大手笔之一。  

将辛辛苦苦浴血拼杀夺来的重镇借与他人,这换做任何人,都难以接受。  

但这也正是鲁肃的高明之处。  

他以那半个南郡便成功的令孙刘两家真正的消除了矛盾。  

借了南郡,刘备有了出兵之地,便不会再大后方对己方虎视眈眈,反而时刻都要花费精力前去防范。  

这是第一道好处。  

其次,让南郡于刘备,可以令刘备与曹操直接领地接壤。  

这时候,身处西线最前线对抗曹军的将不再是吴军,而是刘备集团。  

吴军可以借助刘备军抵御西线曹军所带来的军事压力,转而将战略目标径直转向东线。  

鲁肃本就是江淮人士,他自然深知淮河流域对于江东之地的重要性。  

若能据有淮河流域,吴军则可彻底掌握主动权。  

到那时,江东水师将能纵横驰骋于淮河流域的各大支流水系之上,真正的进可攻,退可守!  

若是失去了淮河流域的庇护,那不仅仅是主动权丧失那么简单。  

没有了淮河流域,那吴军北伐淮南,水军便没有了丝毫的用武之地。  

敌军只需扼守住合肥一线,便能令江东水军无法进入肥水水域,从而纵横驰骋于淮河一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