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三国顶级战略设计师(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而在防御方面,亦是无解。  

没有了淮河流域的庇护,千里长江防线到处都是渡口,如何能够防守得过来呢?  

从这一层面来说,鲁肃主张“借南郡”的提议绝对不是充当老好人之说,是绝对的高瞻远瞩,是眼界放眼天下全局,而不是在乎那一城一地的得失小利。  

借南郡,西线维护好孙刘联盟,转而巩固东线的战果,开辟疆土。  

这是联刘抗曹的核心所在。  

不仅如此,孙刘联盟对于天下格局,亦是产生了极大的变局。  

原史上的曹操因赤壁之败,而败退北方休养生息以后,曾因听闻吴军借南郡而惊慌失措到写字的笔都不由掉落于地。  

或许,在曹操看来,若是孙刘两家因南郡之争而撕破脸皮,大打出手,那他纵然是南郡失守,那也极其值得。  

但当听闻借南郡,两家依然和平相处后,恐怕这时的曹操内心深处一定是崩溃的。  

恐怕也是从这时起,他明白自己这一生是难以扫平江南了。  

此举,无疑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而孙刘联盟亦将是影响天下格局的最为重要一环。  

只要两家能够保持联盟,一致对曹。  

那曹操便将持续受到两家极大的压力,而无法一家独大。  

两家合,则曹氏危!  

两家分,那曹氏一家独大,统一天下之势便成矣!  

自襄樊大战,吴军袭取荆襄以后,那时候曹魏便已经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从那时起,两家在无法撼动曹氏的根基。  

“原史上,联刘抗曹一直是鲁肃毕生坚持的战略方针,也在一直竭尽全力的维护,可终究其本人敌不过岁月的侵蚀,而逝去。”  

一时,袁耀脑海里不由浮想联翩着关于鲁肃的事迹。  

鲁肃原史上是建安二十二年逝世,而汉中大战与襄樊战役接踵而至的爆发。  

这两场重大战役中,北方各种叛乱、因徭役过重而不堪重负的民众起义等等各事项已经将曹操忙得焦头烂额,在面对着汉中、襄樊两线开花的战局。  

这一次,曹操几乎是在最后两年,差点不得善终。  

若鲁肃能够活到这时,显而易见,以鲁肃的战略大局观,他必然不会像吕蒙那么目光短浅,将眼光执着于荆州那一城一地上。  

他定然会力劝孙权趁机席卷淮河流域,巩固淮南之地。  

然后为下一步逐鹿中原做充分准备。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原史上的孙权在周瑜、鲁肃尚在的时期,确实也是一位心怀天下的英主。  

可在鲁肃逝世以后,孙权却逐渐变得不思进取。  

最终,为了荆襄之地而错失了最后一次能够据有淮河流域,称雄天下的天赐良机。  

这无疑令人可悲,可叹!  

联想于此,袁耀此刻内心深处也包含着无比激动的心思,并暗自沉吟道:  

“鲁肃啊鲁肃,本将不是孙权,只要汝跟了我,必然不会在带着遗憾离去。”  

这一刻,袁耀无比自信。  

当然,他亦有自信的资本。  

现在的他可谓是坐拥扬州全境,雄踞淮河流域,势力相比原史上的孙氏政权不知强了多少倍。  

其次,袁氏目前更是大汉天下的第一士族,门生故吏遍布州郡,威望极其深厚。  

在这如日中天的声威下,袁耀自信能与天下群雄一战。  

在袁耀看来,鲁肃绝对是最为顶级的战略大师之一。  

诸如荀彧为曹操制定筹划平定北方的战略总方针,以及诸葛亮为刘备在隆中所提出的“三分天下”,以及鲁肃的联刘抗曹。  

这三道战略方针无不是影响着天下格局。  

此三人并称为三国时期顶尖的战略家绝不容过。  

一时间,瞧着袁耀竟是愣神不已,半响都未回过神来时,一旁的刘晔却不由面露疑惑之色,暗暗道:  

“少主,这是怎么了?”  

良久,他不由轻轻推了推袁耀的身躯,方才令其从鲁肃原史上的各项事迹中抽回了应有的思绪。  

“子扬,不知鲁子敬现今何处?”  

待回过神来,袁耀亦是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之色,遂连忙相问着。  

这也并非他如此激动。  

概因目前的己方中,真正具备顶级战略水平的战略家几乎没有。  

似刘晔虽然在战略能力上有不俗的理解,但其实在对于天下大势的分析下造诣并不算太深,其主要还是专研战术谋划的才能。  

所谓“术业有专攻。”  

若令刘晔随军出谋划策,那自然毫无问题。  

若要制定国策,或者推行的重大的战略决策时,便会稍显乏力。  

至于蒋干,崔州平,又或者陈端,秦松等人,又或者张昭、张竑二人亦是在参谋谋划或是治理民政上有充足的理解。  

真正的顶级战略人才,目前的阵营中还是极度稀缺。  

况且,永远不要小觑战略性大才的重要性。  

他们往往能够发挥出重量级的作用。  

似战国时期的张仪,苏秦,便是有着对天下格局无比清晰的认知,而能够搅动风云,令六国合纵大破秦国。  

又或者是利用连横破合纵之势,让秦国彻底奠定了一家独大,远超诸国的实力。  

这每一道举措都无比的证实了战略性大才的作用。  

听闻袁耀的提问,刘晔沉吟一番,亦是沉声道:  

“启禀少主,据上一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