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二章 烧水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只欠东风。  

对,现在随着说服黄祖接受太史慈等人的诈降以后,可谓是已经万事俱备了。  

但由于目前荆州军所屯驻之营立足于上游处,且现如今还已经是冬十一月的季节。  

冬季,早已过了盛产东南风的时节。  

此时反而是北风经常肆虐。  

对于上游来说,北风乃是顺风之势,东南风则是逆风。  

那么,问题就已经很明显了。  

若袁军发动总攻,火烧敌军水营之时,恰逢是大肆刮起浓郁的北风,那局面一切就不尽相同了。  

有着顺风之势的北风,恐怕就会形成上游引火而最终却连绵引燃至下游的皖口处。  

所谓“火借风势。”  

大火的蔓延一定是随着风向来的。  

故而。  

纵然现如今袁耀所设下的苦肉计与诈降计都一应完美成功,那么就将剩下最为关键的困难。  

大举总攻之日,江面上要产东南风。  

可天时问题却又如何是人力所能抗衡的?  

这则问题方一出落,纵然是智谋高深如刘晔,亦是双手一摊,彻底没了主意。  

毕竟,要他参谋军机或是出谋划策,倒都是拿手好戏。  

可这天时嘛…  

却也是难为他了…  

“少主,天文之学晔从未涉猎过,故而对于近段时日是否有东风,却也无从得知。”  

瞧着袁耀此时的神情胶着,刘晔也只得如实说着。  

“理解!”  

闻言,袁耀对其也是抱以微笑的回道:  

“天时确不是人力能够所妄自揣测的。”  

一言而落。  

袁耀此时也有些束手无策了。  

接下来,该怎么做?  

难道就只能苦等东南风的出现之日吗?  

看天吃饭,可不是他的风格。  

静默半响,刘晔陡然面色一转,遂提醒道:  

“少主,您可还记得当初平定时,那于吉所施道法,令四周忽然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从而阻止了我军继续进取丹徒之事乎?”  

“此事至今还记忆尤深,焉能所忘记?”  

闻言,袁耀亦是回道。  

紧随着,他眼珠子一转,不由道:  

“子扬之意莫非是请见左慈?”  

“对,晔正是此意!”  

“当初,左慈助我军轻易便破解了于吉的道法,想来,他必然也具备掌握窥天时,晓天机的能力?”  

“不然他何以能够轻易破了于吉的道法呢?”  

一时间,刘晔予以猜测着。  

说罢,刘晔不由想道:  

“少主,既然如此,与其苦等东风,不如请见左慈尝试一番,看看能否施展道法引来东风的来袭。”  

这一刻,他的想法与袁耀相同。  

与其靠天,不如去尝试请人尝试一番。  

“至江东诸郡平定,于吉擒获以后,左慈当时便向我请辞离去,返回了天柱山修道之地。”  

“这两日我准备率许褚等一干亲卫快马加鞭往天柱山前去请见左慈,至于军中诸事欲交与孙策所掌管。”  

“到时,还请子扬与诸将予以多协助一番,继续打着本将的旗号,封锁住一切讯息,以防荆州军耳目知晓后,令黄祖老贼生疑。”  

既然计议已定,袁耀亦是迅速决定下来。  

并将自己离开后的暂代诸将人选都给安排妥当。  

“还请少主放心,晔必定不辱…”  

可就在刘晔话语尚还未落下之际,帐外侍卫忽然来报。  

言现今左慈正在营外求见。  

顿时间,袁耀顿时大感意外,与刘晔对视一眼,遂不由心下暗自沉吟着:  

“莫非世上当真有神仙之说?”  

话虽如此说,但是现在左慈既然自己主动前来了,那也确实也省的他在亲自跑一趟了。  

随即,袁耀立即高声道:  

“许褚,你速速前去领左慈直接前来军帐。”  

“喏!”  

一席号令,驻足于身旁随时护卫的许褚立即拱手领命,随即退下。  

良久,帐外脚步声渐渐响起。  

许褚领着左慈从容的步入帐中。  

“贫道参见公子,多日未见,公子倒是越发精神焕发也!”  

“哈哈…哪里哪里,倒是道长谬赞了。”  

闻言,袁耀自谦一笑,遂询问道:  

“道长当日告辞欲返回天柱山继续潜心修道,却不知为何忽然就降临皖口了呢?”  

这也是袁耀所困惑不解的问题。  

一席话落。  

左慈面色平静,却是缓缓说道:  

“贫道前番潜修之时,却偶然算到近日来公子或许必会所遇无法解决之难题困惑心头,故而才迅速启程前往大营拜见。”  

“却不知贫道之想是否属实乎?”  

此言一出,不由令袁耀越发惊呼不已。  

“道长果真不愧是修道之人,此等算尽天下万物之事,令耀佩服之至!”  

一时,袁耀拱手赞扬着,随即说着:  

“正如道长所言,目前我军的确面临了一道难题且还是人力无法解决的。”  

“正巧道长您亲至,不知可否解决也?”  

说罢,袁耀便将此事大致述说了一番。  

“哦,破荆州水军,欲要东南风?”  

听闻了袁耀的一番介绍,左慈一时不由暗自沉吟起来。  

半响功夫后,左慈方才回道:  

“公子,若欲得东南风相助,需要大设高台,由贫道亲自焚香祷告,上拜于天,下通于地,欲向上天借以东风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