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出塞(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古时看来,男子汉大丈夫给别人唱曲儿,其实多少有点下九流,除非在高雅场合,大家吟诗作对时,你唱一下,那就是诗书文雅。  

所以黄昏说唱上一曲,朱棣微微蹙眉,觉得自己这宠臣有点妄自菲薄啊,这样一来,传到外面去,你可成了正儿八经的伶臣。  

旋即又乐,说明这货把他自己的位置摆得很端正嘛。  

于是笑道“算了,你那五音不的声音,唱什么曲儿都没味道。”  

黄昏呵呵笑着坐下在姚广孝下位坐下。  

发现在场的还有个陌生人,看着面生,留有长须,虽着常服亦给人道骨仙风之清高感,不像是被封到外地江南公侯人物。  

更像钦天监的人物…钦天监来出征有个屁用,朱棣会这么迷信吗听曲儿喝酒。  

只是气氛略略有些凝重,大家的心思都在想到了北方后的事,打是肯定要打的,不能让朱棣白跑一趟,但朱棣却没有想这事。  

他在想迁都的事情。  

酒过三巡,都有些微醺之后,朱棣趁着醉意问姚广孝“少师,此次出征,平定鞑靼之乱后,朕想在顺天府呆些时日,何如?”  

这才是朱棣出征的真正目的!  

他要迁都。  

可是目前朝野内外依然有反对声,虽然顺天府那边也在准备,可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所以朱棣就想春风化雨潜移默化。  

借这次出征在顺天府呆个一年半年,以后有事没事就来顺天府。  

等到时候迁都了,朝野内外也不觉得突兀。  

姚广孝何等聪慧,岂会猜不到帝心,沉吟着说“倒是可行,不过若是如此操作,陛下只怕还有一事迫在眉睫。”  

和朱棣对视一眼,两人异口同声,“立储!”  

你朱棣跑到顺天府逍遥自在,现在还没迁都,那么应天那边就得有人兼国,总不能让臣子去兼国吧,所以需要一个太子。  

这个太子不需要能打仗,会处理政事最好。  

所以从这点来看,朱高炽是最佳人选。  

但是——  

朱棣着实是不喜欢朱高炽啊。  

老子如此英明神武,选个太子却是臃肿肥胖,走路都要扶,实在是有损我永乐的辉煌形象嘛,从这点来说,朱高煦是更合适的人选。  

朱棣挥手,示意唱曲儿和弹琴的女伶,“你们下去罢。”  

旋即和姚广孝同时看向黄昏。  

黄昏心知肚明。  

现在还不是自己掺和进立储事件的时候——自己可没姚广孝那本钱。  

装傻,起身走到乐器旁,“咦,有鼓啊。”  

敲了敲,声音还不错。  

黄昏在初中时候,参加学校的兴趣班,学了“仓山大乐”,对打鼓有那么一点半灌水,打的多好不敢说,鼓点能踩住。  

姚广孝笑而不语,颇为赞赏。  

这小子还拎得清,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确实,立储一事,黄昏现在还没资格发表意见,也不适合,毕竟他走过神棍路线——他说的话,影响好坏不好判定。  

朱棣黑着脸不发一言。  

黄昏试了试鼓,不知道为何,忽然来了兴趣,于是拿起鼓槌,一手一根,试着敲打了一下,笑着问朱棣,“陛下听惯了阳春白雪,不若听下微臣的下里巴人?”  

朱棣依然黑着脸不发一言。  

黄昏知道他的心思。  

出征第一天,就关于迁都和立储的事情来形成今夜这个谈话,说明一个事迁都是朱棣必须要做的,立储也是必须要做的,但立储问题很多。  

比如现在,立储朱高炽,朱棣不喜欢,也怕朱高煦反。  

可若是立朱高煦,那么应天那边让朱高煦来兼国,还谈什么永乐盛世,朱高煦就适合打仗,真让他处理政事,那是坑害国家。  

所以黄昏想提醒朱棣目光高远是好事,但当下还是平叛和处理鞑靼。  

又敲了几声,酝酿好情绪。  

笑说了一句“献丑。”  

手中鼓槌猛然同时敲在鼓面上,趁着豪壮鼓音还在响荡,苍凉粗犷的哑涩声音响起“前头是高山后头是黄河”  

略作停顿。  

手上两根鼓槌猛然在鼓面上连续敲四声。  

声声撼人心。  

旋即又同时敲鼓侧,声音再次响起“冷冷的北风迎面吹过来”  

姚广孝和朱棣等人眼睛一亮。  

这是…  

陕西那边的民间鼓风曲。  

黄昏竟然还懂这个,他是安徽池州人,竟然懂陕西方面的乐器乐理,着实让人诧异。  

黄昏唱的赵牧阳的《侠客行》。  

一曲敲下来,已是满身大汗,却意犹未尽。  

这只是开胃菜。  

他真正想说的话,在第二首曲子里。  

于是鼓声再起,尖锐着声音,拿出了美声唱法“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是《出塞》。  

当然,唱法完不一样的,是从王力宏《缘分一道桥》里摘出来的片段。  

朱棣和姚广孝两人对视一眼,仅从这一句,两人就知道黄昏关于立储和迁都的意思了,他没明说,但通过这首《出塞》,黄昏的意思很明确立什么储迁什么都,当下还是好好的出征,出征完了,平叛那边也完了,到时候你要留在顺天府,留下便是,那时候你立朱高炽或者朱高煦,都可以,反正若是错了,也有纠错的空间。  

不得不说,黄昏这一首暗谏很高明。  

朱棣知道了他的意思,但又抓不着把柄,因为黄昏从始至终都没在这两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