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红楼12(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四皇子也担心自己看好的人才被人抢走,遂调动了宫里的眼线,让人在老皇帝面前提起贾代善和贾瑚。  

老皇帝果然起了跟贾代善结亲的事情,遂在自己的孙女中一扒拉。  

身边的人适时提起四皇子的嫡女。  

四皇子嫡女是所有孙女中身份最高且年纪最适合的。  

其他孙女不是庶女就是年岁相差太大。  

于是,老皇帝叫来了贾代善,定下了贾瑚与四皇子嫡女的亲事。  

没过多久,圣旨就到了荣国府。  

贾家的人除了王氏,都十分开心。  

其余人家知晓贾瑚被皇帝定走了,扼腕不已。  

柳母知晓贾瑚的亲事已经定下,便有些坐不住了,想着帮柳柊进行相看。  

柳柊如今已经是举人,身份已经不低了。  

又有理国公府在,能挑选的女方范畴不会小。  

如今先相看着,等到柳柊考中进士,再定亲成婚。  

柳母这一有动作,很快便被许多媒婆找上门了。  

做为贾瑚最好的朋友,柳柊也是女婿的热门人选。  

不过因为柳柊只是理国公府的旁支,还都被分出去了,会选他做女婿的也只是一些六七品官员人家以及公侯人家的旁支。  

柳母也明白自家的地位娶不到身份太高的媳妇,安心地在这些人选中进行挑选,务必找一个四角俱全的儿媳妇。  

贾瑚找上柳柊:“你母亲在帮你挑选媳妇了?”  

柳柊:“你都定亲了,我母亲也坐不住了。”  

贾瑚:“你看我大堂妹如何?”  

贾元春?!  

柳柊惊讶。  

贾家要将贾元春嫁给自己?  

柳柊问:“你二叔二婶同意吗?”  

贾瑚呵呵笑道:“我二婶肯定是不愿意,但荣国府是由祖父做主。而且我二叔可是非常愿意你做他的女婿。”  

贾政自诩为读书人,也喜欢读书人。  

这一世,贾代善没有早死,但还是靠着救了皇帝的功绩,给贾政求了一个官职。  

不过不是工部,而是去了礼部。  

照着规章办事,贾政到没有像在工部一样无所事事。  

且有贾代善在,其他人不会为难他,十几年下来,倒也升了两级。  

贾政惋惜自己读了十多年的书,却不能参加科考,十分遗憾——他对自己的学问本事就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十分看重有功名的人,养了几个有功名的举人做清客。  

荣国府有钱,养得起清客,因此便是贾代善都不管他。  

如今将有一个必定能够考中进士的年轻才俊做女婿,贾政那是欢喜不已,贾代善一提出来,贾政第一个点头附和。  

贾史氏和王氏都不愿意。  

两人虽然因为贾代善压着,不能将贾元春送进宫博取富贵,但都有将贾元春高嫁的心思。  

贾史氏与东安郡王妃私下约定,想将贾元春嫁给东安郡王世子做继室。  

不过因为东安郡王世子妃虽然病重,但人还活着,这件事情便没有拿到明面上来说。  

王氏非常赞同贾史氏的这一决定,一心想让女儿成为世子妃,以后成为王妃。  

她心中埋怨贾代善,以贾元春的命格,若是进宫,那绝对会成为皇妃,说不得以后还能成为太后。  

她可是大年初一生的啊。  

那可是凤命。  

却不想想,大年初一生的女孩子多去了,难道个个是凤凰命?  

不管贾史氏和王氏多不愿意,但荣国府做主是贾代善,贾政这个亲爹也同意,柳柊和贾元春的亲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柳母从柳柊口中听到贾家的意思,那是惊喜无比。  

她没有想到能娶到国公府的嫡出小姐做儿媳妇,虽然只是二房嫡女,但也是国公爷的亲孙女啊!  

这身份,比她物色的那些姑娘们高太多了。  

而且,有贾瑚这么一个堂哥,贾元春的应该也很不错。  

柳母立刻便找媒人上国公府提亲。  

因为本就是贾代善的意思,荣国府没有为难媒人,两家很快交换了名帖。  

之后便是纳采、问名、纳吉…  

婚期定在柳柊考取进士之后。  

之后,柳柊和贾瑚便以要用心读书为会试做准备为由,推拒了许多的交际宴会。  

两人等着两年后的会试,哪里想到世事变换,不过才几个月,皇帝便换人了。  

概因老皇帝某次在朝会上晕倒,虽然被救醒,但身体十分虚弱,无法再处理事务。  

老皇帝遂下了决心,禅位给了四皇子,自己做太上皇,调理身体。  

新皇登基,自然是要开恩科的。  

遂两人不用等两年,第二年便参加了会试。  

虽然时间有些赶,但两人的知识扎实,提前参加会试完全没有问题。  

且贾瑚还有老皇帝和新皇帝暗中关照。  

老皇帝是无法得到六元及第的吉兆了,但新皇可以啊。  

新皇比老皇帝更想得到六元及第的吉兆,证明他这个皇帝受老天看中。  

贾瑚从贾代善那里知道了两任皇帝的心思,知道会元和状元是十拿九稳。  

虽然心里有些不舒服,觉得以自己的实力,完全能靠自己考中状元。  

但他很快便放平了心态。  

被皇帝关照没有什么不好,至少,他能轻松许多。  

贾代善很满意大孙子的表现。  

荣国府有贾瑚这样一个继承人,他能放心地去见列祖列宗了。  

至于他两个不成器的儿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