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红楼11(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柳母被柳柊的话哄得眉开眼笑,嘴里道:“还是要娶一个你喜欢的。你这孩子,不要害羞,说说,你想要个什么样儿的妻子。”  

柳柊道:“贤惠就行了,其余没有什么要求。”  

柳母道:“对外貌也没有要求吗?”  

柳柊:“我又不是二弟,一心想娶个绝色。”  

柳母不由哼了一声:“你弟弟跟比相比,真是一点儿也不省心。莫非因为角色,连女方的家世身份都不在意吗?等他以后长大,我会严厉管教他,绝对不让他进那些风尘场所。”  

柳父在一旁赞成地点头。  

两人真怕柳湘莲为了美色,娶一个青楼花魁回家。  

柳柊问道:“二弟呢?怎么没有看到他?”  

柳母:“去荣国府了,今晚留宿在那里。”  

柳柊哦了一声,应该是贾琏邀请他去的。  

柳柊:“母亲,相看儿媳妇的事情先不急,等到儿子考中进士再说吧。那时候,想看的范围也更广一些。”  

等他成为进士,能娶的媳妇的身份也能更高一些。  

柳父和柳母也想到了这一层,两人遂将给柳柊相看的事情暂缓,等柳柊考中进士再说。  

会试是在三年后进行,那时候柳柊还不到二十。  

柳母的行动堪比霹雳,第二天,柳母便将身边起了小心思的丫鬟都打发出府了。  

有家人的让家人领她们回家,没有家人的,直接指给了府中的小厮,只等着待嫁。  

柳母也不亏待她们,给了每人二十两银子做嫁妆银。  

那几个丫鬟哭哭啼啼却无法打动柳夫人,只能不甘不愿地离开了。  

这一次动作吓住了府中的其他丫鬟们。  

丫鬟们知晓了柳母和柳柊都不会收丫鬟做通房,遂绝了心思,不敢再往柳柊的身边凑。  

柳家这边的日子很平静,荣国府那边很热闹。  

上门道贺的人络绎不绝,四王八公事十二侯都露出了想跟贾瑚结亲的意思。  

贾瑚被人如同看猴子一样看得受不了了,干脆跑到了柳家躲清静。  

柳柊笑他:“你就不怕你家长辈趁着你不在,给你订下一门你不喜欢的亲事。”  

贾瑚摇头:“祖父不会轻易给我定下亲事的。祖父的意思,四王八公十二侯已经被皇帝忌惮,不能再联姻了。”  

柳柊道:“你祖父看得明白。”  

贾瑚担忧地道:“祖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我担心他撑不过两年了。”  

柳柊拍了拍贾瑚的肩膀以示安慰,没有说什么。  

贾代善如今已经活得比原文中都要长久了。  

能够看到最喜欢看重的大孙子考取功名,贾代善已经满足了。  

柳柊和贾瑚在京城待了半年,再次启程南下,参加乡试。  

两人依旧榜上有名。  

贾瑚再一次考中第一,成为了解元。  

柳柊虽然没有获得解元,却也是前十名之内。  

消息传回京城,荣国府再一次宾客盈门。  

贾代善让贾政和贾赦接待客人,他身体不好,要休养,不能被打搅。  

而没有他这个大家长出面,便是有心将自家孙女或女儿嫁给贾瑚的人家,也说不出口。  

毕竟贾赦这个亲爹都无法做儿子的主儿。  

贾史氏这个祖母,自然也没有多少话语权。  

这时候,皇帝招贾代善进宫陪自己说话了。  

贾代善进了宫,发现陪伴在皇帝身边的依旧是四皇子。  

自从太子叛乱的事情后,皇帝的身体和精神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贾代善好久没有进宫,此次再见到皇帝,发现他老了许多。  

皇帝将四皇子待在身边,这是将四皇子当成继承人教导了吧?  

贾代善视线斜了四皇子一眼,便收回了眼光,坐在皇帝的对面,两人聊起了过往。  

两人都已经老了,聊起以前的事情,都是怀念。  

聊着聊着,皇帝便提起了贾瑚。  

“听说你那大孙子连中了四元?”  

贾代善谨慎地回答:“是的。”  

皇帝:“很不错,希望他能够再中两元,给朕带一个六元及第的吉兆。”  

贾代善忙道:“这孩子还有欠缺,只怕达不到陛下的期望。”  

皇帝笑道:“朕说他能达到就能够达到。”  

贾代善不再说话,皇帝这么说了,贾瑚会试必然是会得中会元了。  

就算贾瑚考卷有欠缺,考官们也会让他成为会元。  

皇帝再次开口:“代善啊,你那大孙子还没有定亲吧?”  

“是。”贾代善回答。  

皇帝:“这样,朕给他保媒,订一个媳妇儿吧。”  

贾代善忙道:“一切凭陛下做主。”  

皇帝笑着指着一旁的四皇子道:“老四家的嫡女今年十四,与你大孙子年纪相当,就许给你家做孙媳妇了,如何?”  

贾代善能如何?  

自然是“十分欢喜”地答应了。  

这可是皇恩。  

而且…  

贾代善压下心思。  

四皇子应该是下一任皇帝了,自己孙子娶了他的女儿,便是新皇的女婿,荣国府算是新皇的人了。  

以后皇家要清理四王八公的时候,荣国府应该能够逃过一劫。  

想到这里,贾代善的谢恩真心了许多。  

四皇子对于这门指婚颇为满意。  

不说贾代善在军中的人脉,便是贾瑚这人,四皇子也是很欣赏的。  

之前从皇帝与贾代善的交谈中知晓了贾瑚的存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