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昆虫五(1/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四百七十七昆虫五
张景蛇医山蜘蛛虫变蝎化虱建草法通登封士人
虱征壁镜大蝎红蝙蝠青蚨滕王图异峰寄居
异虫蝇壁鱼天牛虫白蜂窠毒蜂竹蜂水蛆水虫
抱抢避役蜳蝺灶马谢豹碎车虫度古雷蜞
腹育蛱蝶蚁蚁楼
张景
平阳人张景者,以善射,为本郡裨将。景有女,始十六七,甚敏惠,其父母爱之,居以侧室。一夕,女独处其中,寝(“寝”原作“寤”,据明抄本改。)未熟,忽见轧其户者。俄见一人来,被素衣,貌充而肥,自欹身于女之榻。惧为盗,默不敢顾。白衣人又前迫以笑,女益惧,且虑为怪焉。因叱曰:“君岂非盗乎?不然,是他类也。”白衣者笑曰:“东选吾心,谓吾为盗,且亦误矣。谓吾为他类,不其甚乎!且吾本齐人曹氏子也,谓我美风仪,子独不知乎?子虽拒我,然犹寓子之舍耳。”言已,遂偃于榻,且寝(“寝”原作“寤”,据明抄本改。)焉。女恶之,不敢窃视,迨将晓方去。明夕又来,女惧益甚。又明日,具事白于父。父曰:“必是怪也。”即命一金锥,贯缕于其末,且利铓,以授女。教曰:“魅至,以此表焉。”是夕又来,女强以言洽之,魅果善语。夜将半,女密以锥倳其项,其魅跃然大呼,曳缕而去。明日,女告父,命僮逐其迹,出舍数十步,至古木下,得一穴而绳贯其中。乃穷之,深不数尺,果有一蛴螬,约尺余,蹲其中焉,锥表其项,盖所谓齐人曹氏子也。景即杀之,自此遂绝。(出《宣室志》)
【译文】
平阳人张景凭着擅长射箭的本领做了本郡的副将。张景有个女儿,才十六七岁,非常聪明。她的父母很疼爱她,让她住在旁边的屋子里。一天晚上,张女单独在屋里睡觉,还没睡熟,忽然听见一个人敲她的门,不一会儿就看见一个人进来。那人穿着白衣服,脸大而胖,把身体斜倚在张女床边。张女怕是强盗,默默地不敢转头看。白衣人又上前微笑,张女更加害怕,而且疑心他是怪物。于是斥责说:“您不是强盗?若不是的话,就不是人类。”白衣人笑道:“主人揣测我的心,说我是强盗,已经是错了,说我是人类之外的东西,不是更过分了吗?我本是齐国姓曹的人家的儿子,大家都说我风度仪表很美,您竟然不知道吗?您虽然拒绝我,然而我还是要住在你的房子里。”说完了,便仰卧在床上睡了。张女很厌恶他,不敢偷看。将近天亮才走了。第二天晚上白衣人又来了,张女更加害怕。又过了一天,张女把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说:“一定是怪物。”就拿来一个金锥,在锥的一头穿上线,并把锥尖磨得很尖锐,把它交给了女儿。教给她说:“怪物来了,用这个在他身上作标记。”当天晚上怪物又来了,张女勉强用话应付他。怪物果然很健谈。快到半夜时,张女偷偷地把金锥插入怪物脖子中。那怪物大叫着跳起来,拖着线逃走了。第二天,张女告诉了父亲。父亲叫小男仆追寻他的足迹。出了房子数十步,到了古树的下面,看到一个洞,那根线就延伸到里面去了。于是沿着线往下挖,挖了不到数尺,果然有一只蛴螬(土蚕)约有一尺多长,蹲在那里,金锥就在它的脖子上。这就是那怪物所说的“齐国人姓曹人家的儿子”了。张景当即杀死了它,从此以后便没有事了。
蛇医
王彦威镇汴之二年,夏旱,时表(明抄本“表”作“袁”)王傅李玘过汴,因宴。王以旱为虑,李醉曰:“欲雨甚易耳,可求蛇医四头,十石瓮二,每瓮实以水,浮二蛇医,覆以木盖,密泥之,分置于闹处。瓮前设席烧香,选小儿十岁已下十余,令执小青竹,昼夜更击其瓮,不得少辍。”王如其言试之,一日两度雨,大注数百里。旧说,龙与蛇师为亲家。(出《酉阳杂俎》)
【译文】
王彦威镇守开封的第二年夏天,天大旱。当时表王的师傅李玘路过开封,于是设宴款待。王彦威谈起对天旱的忧虑,李玘乘醉说道:“想要下雨很容易。可去找四只蝾螈,再找能装十石水的大瓮两个,每瓮装满水让两只蝾螈浮在水上,瓮上盖上盖儿,用泥封严,分别放到热闹的地方。瓮前摆上酒席并烧香,选十岁以下的小孩十几个,叫他们手拿小青竹,白天晚上轮换着抽打那两只瓮,一会儿也不许停。”王彦威按照他的话进行实验,果然一天下了两场雨,面积达数百里。人们传说,龙跟蛇的师傅是亲家。
山蜘蛛 相传裴旻山行,有山蜘蛛,垂丝如匹布,将及旻。旻引弓射却之,大如车轮,因断其丝数尺,收之。部下有金疮者,剪方寸贴之,血立止。(出《酉阳杂俎》)
【译文】
相传裴旻在山里走,看见山蜘蛛垂下的蛛网像一匹布一样大,快要触到斐旻了。斐旻拉开弓射退了山蜘蛛,见它像车轮那么大。于是弄断了几尺蛛网,收藏起来。部下有被兵器打伤的伤口,剪下一寸见方的蛛网贴上,流血立刻就能停止。
虫变
河南少尹韦绚,少时,尝于夔州江岸见一异虫。初疑一棘刺,从者惊曰:“此虫有灵,不可犯之,或致风雨。”韦试令踏地惊之,虫飞,伏地如灭,细视地上,若石脉焉。良久渐起如旧,每刺上有一爪,忽入草,疾走如箭,竟不知何物。(出《酉阳杂俎》)
【译文】
河南少尹韦绚年轻时曾在夔州江边见过一只奇异的虫子。刚看到时疑心是一根酸枣树的刺,随从吃惊地说:“这种虫子有灵性,不能触犯它,它能呼风唤雨。”韦绚想试试,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