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五十七蛇二(3/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六天。远远看见一个海岛,停下船问居民,说是清远县的地方,属于南海郡。
李崇贞
高宗光宅中,李崇贞任益州长史。厅前柑子树有一子如鸡子。晚熟,微有小孔如针,群官咸异之。方欲将进,久而乃罢。因剖之,得一赤斑蛇,长尺余,崇贞后竟以罪死。(出《广古今五行记》)
又 连州见一柑树,四月中,有子如拳大,剖之,有两头蛇。(出《广古今五行记》)【译文】
唐高宗光宅年间,李崇贞担任益州长史。他的官厅前柑子树上结了一个果实象鸡蛋一样,很晚才成熟,上面微微地有象针尖那么大的小孔。所有的官员们全都对此感到诧异,正要准备进献给皇上。时间过长就算了。于是剖开它,里面有一条红斑蛇,长一尺多。崇贞后来因犯罪而被处死。
在连州看到一棵柑子树,四月中旬,结了果象拳头那么大,又剖开一看,里面有一只两头蛇。
马岭山
开元四年六月,郴州马岭山侧有白蛇,长六七尺,黑蛇长丈余。须臾,二蛇斗,白者吞黑蛇,到粗处,口两嗌皆裂,血流滂沛。黑蛇头入,啮白蛇肋上作孔,头出二尺余,俄而两蛇并死,后十余日,大雨,山水暴涨,漂破五百余家,失三百余人。(出《朝野佥载》)
【译文】
唐玄宗开元第四年的六月,彬州马岭山边有条白蛇,长六、七尺,还有条黑蛇长一丈多。不久,二条蛇斗了起来,白蛇吞了黑蛇。吞到黑蛇的身子粗的地方,口和咽的两侧都裂开了,血流得象下雨一样。黑蛇的头被吞,就咬白蛇的肋肉咬出了孔洞,头伸出白蛇的身子有二尺多长,不久两条蛇就一块死了。又过了十多天,天下大雨,山水暴涨,冲毁了五百多家,失踪了三百多人。
至相寺贤者
长安至相寺有贤者,自十余岁,便在西禅院修道。院中佛堂座下,恒有一蛇,贤者初修道时,蛇大一围,及后四十余年,蛇如堂柱。人(“人”原作“大”,据明抄本改。)蛇虽相见,而不能相恶。开元中,贤者夜中至佛堂礼拜,堂中无灯,而光粲满堂,心甚怪之。因于蛇出之处,得径寸珠。至市高举价,冀其识者。数日,有胡人交市,定还百万。贤者曰:“此夜光珠,当无价,何以如此酬直?”胡云:“蚌珠则贵,此乃蛇珠,多至千贯。”贤者叹伏,遂卖焉。(出《广异记》)
【译文】
长安的至相寺有个贤者,从十多岁起,就在西禅院修道。院中佛堂的座下,早就有一条蛇,贤者刚修道时,蛇有一围粗细,等到四十多年后,蛇就象堂柱那么粗,人蛇虽互相见面,却不互相厌恶。开元年间,贤者半夜到佛堂做礼拜,堂中没有灯,可是满堂光华灿烂,心中觉得很奇怪。接着在蛇出入的地方,得到一枚直径一寸的珠子,就到市上抬高价钱出卖,希望遇上一个认识这个宝珠的人。几天后,有个胡人到市上来交易,只出钱百万。贤者说:“这是夜光珠,应当是无价之宝,为什么出这么低的价钱呢?”胡人说:“要是蚌珠就值钱了,这个是蛇珠,最多能卖一千贯钱。”贤者完全信服了,就卖给了胡人。
李林甫
李林甫宅,即李靖宅。有泓师者以道术闻于睿宗时,尝与过其宅,谓人曰:“后之人有能居此者,贵不可言。”其后久无居人。开元初,林甫官为奉御,遂从而居焉。人有告于泓师,曰:“异乎哉!吾言果验。(验原作如。据明抄本改。)是十有九年居相位,称豪贵于天下者,此(此原作一。据明抄本改。)人也。虽然,吾惧其易制中门,则祸且及矣。”林甫果相玄宗,恃权贵,为人觖望者久之。及末年,有人献良马,甚高,而其门稍庳,不可乘以过,遂易而制。既毁其檐,忽有蛇千万数,在屋瓦中。林甫恶之,即罢而不能毁焉。未几,林甫竟籍没。其始相至籍没,果十九年矣。(出《宣室志》)
【译文】
李林甫的住宅,就是从前李靖的住宅。有个叫泓师的人,在他因为精通道术而闻名于睿宗皇帝的时候,曾经路过那所住宅,对别人说:“以后有能居住在这所住宅里的人,一定非常尊贵。”那以后很久无人居住。开元年间,李林甫做了奉御官,就住进这里。有人告诉了泓师,泓师说:“真是神奇呀,我的话果然应验了。那个占居相位十九年,在天下被称为最显贵的人,就是这个人。虽然这样,我怕他改造中门,那么灾祸就来临了。”李林甫果然给唐玄宗做了丞相。依仗权贵,长久以来,成为人民怨恨的人。有人向他献上一匹好马,马很高,可是那个门又稍微矮了一点,不能骑着马通过,于是打算改造大门。折毁了门檐以后,忽然有千万条蛇,出现在屋瓦中,李林甫憎恶这件事,就停下不再折毁了。不久,李林甫竟然被没收了家产。从他开始做宰相到被没收家产,果然是十九年。
韦子春
临淮郡有馆亭,滨泗水上。亭有大木,周数十栱,(“栱”原作“株”,据明抄本改。)突然劲拔,阴合百步,往往有甚风迅雷,夕发其中。人望见亭有二光,对而上下,赫然若电,风既息,其光亦闭。开元中,有韦子春以勇力闻,会子春客于临淮,有人语其事者,子春曰:“吾能伺之。”于是挈衣橐止于亭中以伺焉。后一夕,遂有大风雷震于地,亭屋摇撼,果见二光照耀亭宇。子春乃敛衣而下,忽觉有物蟠绕其身,冷如水冻,束不可解。回视,见二老在其身后。子春即奋身挥臂,騞然有声,其缚亦解,遂归亭中。未几而风雨霁,闻亭中腥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