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五十七蛇二(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译文】
隋代时绛州的夏县树提的家里,刚建一所住宅,准备搬进去住。忽然有无数条蛇,从屋里爬出门外,蛇多得象竹席上的蚕,把地上全都铺得满满的。这时有过路的客人说:’我懂得符镇。”就找来四根桃树枝写上符,绕着住宅四面钉上,蛇渐渐地退回去,桃符也移动着随着蛇走。蛇进入堂屋的中心,有一个洞,象盆口那么大,蛇全都进入洞里,就让烧一百斛开水灌进洞去。过了一宿。用锹挖那个洞,挖了几尺深,挖到了古代的铜钱二十万贯。因陈旧锈蚀了,就用这些古铜铸了新钱,于是成了大富户。蛇就是古铜的精灵。
隋炀帝
《搜神记》:“蛇千年则断复续。”
《淮南子》云:“神蛇自断其身而自相续。”
隋炀帝遣人于岭南,边海穷山,求此蛇数四,而至洛下。所得之者,长可三尺,而色黄黑,其头锦文,全似金色,不能毒人,解食肉。若欲令自断其身者,则先触之令怒,使不任其愤毒,则自断为三四。其断之处,如刀截焉,见其皮骨文理,亦有血焉。然久怒定,则三四断稍稍自相就而连续,体复如故,亦似不相断。隋著作郎邓隆云,此灵蛇一类,自断,不必千岁也。(出《穷神秘苑》)
【译文】
《搜神记》中说,蛇活上千年就能使断了的身子再接上。
《淮南子》里说,神蛇能自己把身子弄断然后自己再把身子接上。
隋炀帝多次派人到岭南和海边以及山的深处,去寻找这到种蛇,带到洛阳。得到的蛇,大约三尺长,黄黑色。蛇头上有锦绣一样的花纹,全象金子那样的颜色。没有毒,知道吃肉。如果想让它自己弄断自己的身子,就先撩拨让它发怒,使蛇受不了那种折磨,就会自己断成三四截。那断的地方,象刀割的一样,能看出它的皮、骨和肌肉的纹理,上面也有血。可是等时间一长愤怒过后,那三四截断了的身子的接头就自己互相靠近连接起来,身体又象从前一样,也就象不曾断过一样。隋朝的著作郎邓隆说:“这是灵蛇一类,能自断身体,不必一定得是活了千年以上的。”
兴福寺
长安兴福寺有十光佛院,其院宇极壮丽,云是隋所制。贞观中,寺僧以其年纪绵远,虑有摧圮,即经费计工,且欲新其土木,乃将毁撤。既启户,见有蛇万数,连贯在地,蛇蟠绕如积,摇首呿喙,若吞噬之状。寺僧大惧,以为天悯重劳,故假灵变,于是不敢除毁。(出《宣室志》)
【译文】
长安的兴福寺有个十光佛院,那佛院的殿宇极其壮丽,传说是隋朝时建造的。唐太宗贞观年间,寺里的和尚因为它的年代太久远,担心有所毁坏和坍塌,就筹集经费计算人工,打算重新翻盖。打开门以后,就看见有上万条蛇在地上连在一起,蛇互相缠绕着象堆在一起似的,摇着头张着口,象吞吃东西的样子。寺里的和尚非常害怕,认为是上天怜恤繁重的劳动,所以假借灵物使人改变主意,因此也不敢再拆十光佛院了。
张骑士
张骑士者,自云,幼时随英公李勣渡海,遇风十余日,不知行几万里。风静不波,忽见二物黑色,头状类蛇,大如巨船,其长望而不极。须臾,至船所,皆以头绕(明抄本“绕”作“搭”)船横推,其疾如风。舟人惶惧,不知所抗,已分为所啖食,唯念佛求速死耳。久之,到一山,破船如积。各自念云,彼人皆为此物所食。须臾,风势甚急,顾视船后,复有三蛇,追逐亦至,意如争食之状。二蛇放船,回与三蛇斗于沙上,各相蜿蟺于孤岛焉。舟人因是乘风举帆,遂得免难。后数日,复至一山,遥见烟火,谓是人境。落帆登岸,(“岸”原作“陵”,据明抄本改。)与二人同行,门户甚大,遂前款关。有人长数丈,通身生白毛,出见二人,食之。一人遽走至船所,才上船,未及开,白毛之士走来牵揽。船人人各执弓刀斫射之,累挥数刀,然后见释。离岸一里许,岸上已有数十头,戟手大呼。因又随风飘帆五六日,遥见海岛。泊舟问人,云见清远县界,属南海。(出《广异记》)
【译文】
张骑士自己说,小时候跟随着英公李勣渡海,遇上十多天的大风,不知走了几万里,风停了也没有波浪。忽然看见二个黑色的东西,头的样子类似蛇,象条大船那么大,它的身长望去看不到头,不一会,到了船边,都用头绕着船横着推进,快得象风一样。船上的人惶恐害怕,不知道如何抗拒,已经断定要被怪物吃掉,只是念佛要求快些死去。很久以后,来到一座山前,破船堆积在山下,船上的人各自心里想,这些人都是被这个怪物吃掉了。不一会,风吹得很急,回头看船后,又有三条大蛇,也追赶而来,那意思就象争夺吃食的样子。二蛇放开船,回身和三条蛇在沙地上斗了起来,各个互相在孤岛上屈曲盘旋着争斗。船上的人因此乘着风架起帆,于是才得免除了灾难。往后几天,又到了一座山,远远地看见生火的烟,以为是人生活的地方,就落下帆上岸去,有一个人和二个人一起走,看见一个很大的门,就上前去敲门,有一个人身子有几丈高,浑身长白毛,出来见了两个人,捉住就吃了,剩下一个人急忙地跑回停船的地方,才上了船,没等开船,那个浑身白毛的人就跑来抓住缆绳。这时,船上的人个个手拿弓刀又砍又射,连续地挥舞了好几刀,然后船才被放开。离岸有一里多,岸上已出现了几十个白毛巨人,挥动着手大声呼叫。于是又随风飘着船走了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