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十二草木七(五谷、茶、荈附)(2/4)
箹
竹复死曰箹。六十年一易根,易根则结实枯死。(出《酉阳杂俎》)
【译文】
竹子复死叫作“箹”。竹子六十年一换根,换根就结实枯死。
竹实
唐天复甲子岁,自陇而西,迨于褒梁之境,数千里内亢阳,民多流散。自冬经春,饥民啖食草木,至有骨肉相食者甚多。是年,忽山中竹无巨细,皆放花结子。饥民采之,舂米而食,珍于粳糯。其子粗,颜色红纤,与今红粳不殊,其味尤更馨香。数州之民,皆挈累入山,就食之。至于溪山之内,居人如市,人力及者,竞置囤廪而贮之。家有羡粮者不少者,又取与荤茹血肉而同食者,呕哕。如其中毒,十死其九。其竹,自此千蹊万谷,并皆立枯。十年之后,复产此君。可谓百万圆颅,活之于贞筠之下。(出《玉堂闲话》)
【译文】
唐朝天复年甲子岁,自陇往西,一直到褒、梁之境,数千里内阳光炽烈,久旱不雨,百姓大多都流离四散。从冬到春,从春到夏,饥饿的人民只能吃草木,甚至有许多骨肉相食的。这年,忽然间山里的竹子不分大小,全都开花结籽。饥民们便采集它舂米充饥,比稻米还珍贵。竹子所结的籽,较粗,颜色略红,与如今的红稻米没有不同,它的味道还更香。几个州的饥民,全都拥进山里,就近吃它。来到溪山之中,居人有如闹市。力所能及的人们,竟抢着设置仓房囤子之类贮存竹籽。家里有不少余粮的,并且把竹籽和其它荤腥菜肴一起吃的,吃了以后便呕吐不止,气不顺。这样中毒的,十有九死。那些竹子,从此以后,无论千溪万谷,全都立刻就枯死。十年之后才又生此君。可以说是千万颗头颅,存亡系于竹子这位真君子。
五谷
雨稻
夏禹时,天雨稻。古诗云:“安得天雨稻,饲我天下民。”(出《述异记》)
【译文】
夏禹那时候,天就像下雨那样往地上下稻子。古诗说:“怎么样能让老天下一场稻子雨,让天下的老百姓吃上饱饭。”
雨粟
吕后三年,秦中天雨粟。(出《述异记》)
【译文】
吕后三年的时候,秦中一带从天上往下下谷子。
雨麦
汉武帝时,广阳县雨麦。(原缺出处,明抄本作出《述异记》)
【译文】
汉武帝的时候,广阳县下过一场麦子雨。
雕葫
太液池边,皆是雕葫紫萚、绿节蒲丛之类。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为雕葫;葭芦之未解叶者,谓为紫萚;菰之有首者,谓为绿节。其间凫雏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鸆。??鸿鶃,动辄成群。(出《西京杂记》)
【译文】
太液池边,全都长满雕葫、紫萚、绿节、蒲丛什么的。有米的菰,长安人叫它是“雕葫”;没有打开叶子的葭芦,叫做“紫萚”;有头的菰,又叫做“绿节”。池中到处都是凫于水上的幼禽。又有许多龟鳖之类。池边是大片大片的沙滩,沙滩上各种鸟雀成群结队。
雨谷
汉宣帝时,江淮饥馑,人相食。天雨谷三日。寻魏地奏,亡谷二千顷。(出《述异记》)
【译文】
汉宣帝的时候,江淮一带遇上荒年,饥民遍野,人吃人。一连下了三天谷子雨。不久,魏地向朝庭禀奏,说他们那里丢失了两千顷谷子。
摇枝粟
宣帝地节元年,乐浪之(“之”原作“子”,据明抄本、陈校本改)东,有背(“背”字原缺,据《拾遗记》补)明之国人至,贡方物。言其乡土在扶桑之东,见日出于西方。其国昏昏恒开。宜五谷,名日融泽,方三千里。五谷皆良,食者延年,清腹一粒。历年不饥。有摇枝粟,言其枝长而弱,无风常摇,食之益髓。(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宣帝地节元年,有一个地处乐浪之东的背明国的人来到京师贡献土产。这人说他的国家在扶桑之东,看见太阳从西方升起。说他们国家总是昏昏然不暗不明的,但是国门关口总是开着的。说他们的国家适于种五谷,名叫“日融泽”,方圆三千里。说他们国家的五谷都很好,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空肚子吃一粒,一年不知道饿。说他们国家有一种摇枝粟,它的枝很长但是很弱,没有风也总是在摇动。吃了这种摇枝粟对骨髓有好处。
凤冠粟
凤冠粟,似凤鸟之冠。食者多力。有游龙粟,枝叶屈曲,如游龙。有琼膏,色白如银。食此二粟,令人骨轻。(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凤冠粟”,像凤凰的头冠。吃了凤冠粟的人长力气。还有一种“游龙粟”,枝叶弯弯曲曲,像游动的龙。有色如白银样的琼膏。吃了这两种谷米,能使人的骨头变轻。
绕明豆
绕明豆。言其茎弱。自相萦缠。有挟剑豆。言荚形似人挟剑。而横斜生。有倾篱豆。言见日则叶垂覆地。食者不老不疾。(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绕明豆,它的茎很柔弱,自己互相缠绕。有一种豆叫“挟剑豆”,它的荚就像人挟着的剑,横斜着长。还有一种豆叫“倾篱豆”,见了阳光就垂下叶子把地盖上。吃了这种豆的人不衰老不生病。
延精麦
延精麦,言延寿益气。有昆和麦,调畅六腑。有轻心麦,食者体轻。有淳和麦,面以酿酒,一醉累月,食之凌冬不寒。有含露麦,粝中有露,甘如饴。(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延精麦,可以延寿益气,使人精力充沛。有一种“昆和麦”,能调畅人的六腑。还有一种“轻心麦”,吃了它可以使体重变轻。又有“淳和麦”,用它的面酿酒,人喝了一醉一个来月。吃了
竹复死曰箹。六十年一易根,易根则结实枯死。(出《酉阳杂俎》)
【译文】
竹子复死叫作“箹”。竹子六十年一换根,换根就结实枯死。
竹实
唐天复甲子岁,自陇而西,迨于褒梁之境,数千里内亢阳,民多流散。自冬经春,饥民啖食草木,至有骨肉相食者甚多。是年,忽山中竹无巨细,皆放花结子。饥民采之,舂米而食,珍于粳糯。其子粗,颜色红纤,与今红粳不殊,其味尤更馨香。数州之民,皆挈累入山,就食之。至于溪山之内,居人如市,人力及者,竞置囤廪而贮之。家有羡粮者不少者,又取与荤茹血肉而同食者,呕哕。如其中毒,十死其九。其竹,自此千蹊万谷,并皆立枯。十年之后,复产此君。可谓百万圆颅,活之于贞筠之下。(出《玉堂闲话》)
【译文】
唐朝天复年甲子岁,自陇往西,一直到褒、梁之境,数千里内阳光炽烈,久旱不雨,百姓大多都流离四散。从冬到春,从春到夏,饥饿的人民只能吃草木,甚至有许多骨肉相食的。这年,忽然间山里的竹子不分大小,全都开花结籽。饥民们便采集它舂米充饥,比稻米还珍贵。竹子所结的籽,较粗,颜色略红,与如今的红稻米没有不同,它的味道还更香。几个州的饥民,全都拥进山里,就近吃它。来到溪山之中,居人有如闹市。力所能及的人们,竟抢着设置仓房囤子之类贮存竹籽。家里有不少余粮的,并且把竹籽和其它荤腥菜肴一起吃的,吃了以后便呕吐不止,气不顺。这样中毒的,十有九死。那些竹子,从此以后,无论千溪万谷,全都立刻就枯死。十年之后才又生此君。可以说是千万颗头颅,存亡系于竹子这位真君子。
五谷
雨稻
夏禹时,天雨稻。古诗云:“安得天雨稻,饲我天下民。”(出《述异记》)
【译文】
夏禹那时候,天就像下雨那样往地上下稻子。古诗说:“怎么样能让老天下一场稻子雨,让天下的老百姓吃上饱饭。”
雨粟
吕后三年,秦中天雨粟。(出《述异记》)
【译文】
吕后三年的时候,秦中一带从天上往下下谷子。
雨麦
汉武帝时,广阳县雨麦。(原缺出处,明抄本作出《述异记》)
【译文】
汉武帝的时候,广阳县下过一场麦子雨。
雕葫
太液池边,皆是雕葫紫萚、绿节蒲丛之类。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为雕葫;葭芦之未解叶者,谓为紫萚;菰之有首者,谓为绿节。其间凫雏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鸆。??鸿鶃,动辄成群。(出《西京杂记》)
【译文】
太液池边,全都长满雕葫、紫萚、绿节、蒲丛什么的。有米的菰,长安人叫它是“雕葫”;没有打开叶子的葭芦,叫做“紫萚”;有头的菰,又叫做“绿节”。池中到处都是凫于水上的幼禽。又有许多龟鳖之类。池边是大片大片的沙滩,沙滩上各种鸟雀成群结队。
雨谷
汉宣帝时,江淮饥馑,人相食。天雨谷三日。寻魏地奏,亡谷二千顷。(出《述异记》)
【译文】
汉宣帝的时候,江淮一带遇上荒年,饥民遍野,人吃人。一连下了三天谷子雨。不久,魏地向朝庭禀奏,说他们那里丢失了两千顷谷子。
摇枝粟
宣帝地节元年,乐浪之(“之”原作“子”,据明抄本、陈校本改)东,有背(“背”字原缺,据《拾遗记》补)明之国人至,贡方物。言其乡土在扶桑之东,见日出于西方。其国昏昏恒开。宜五谷,名日融泽,方三千里。五谷皆良,食者延年,清腹一粒。历年不饥。有摇枝粟,言其枝长而弱,无风常摇,食之益髓。(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宣帝地节元年,有一个地处乐浪之东的背明国的人来到京师贡献土产。这人说他的国家在扶桑之东,看见太阳从西方升起。说他们国家总是昏昏然不暗不明的,但是国门关口总是开着的。说他们的国家适于种五谷,名叫“日融泽”,方圆三千里。说他们国家的五谷都很好,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空肚子吃一粒,一年不知道饿。说他们国家有一种摇枝粟,它的枝很长但是很弱,没有风也总是在摇动。吃了这种摇枝粟对骨髓有好处。
凤冠粟
凤冠粟,似凤鸟之冠。食者多力。有游龙粟,枝叶屈曲,如游龙。有琼膏,色白如银。食此二粟,令人骨轻。(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凤冠粟”,像凤凰的头冠。吃了凤冠粟的人长力气。还有一种“游龙粟”,枝叶弯弯曲曲,像游动的龙。有色如白银样的琼膏。吃了这两种谷米,能使人的骨头变轻。
绕明豆
绕明豆。言其茎弱。自相萦缠。有挟剑豆。言荚形似人挟剑。而横斜生。有倾篱豆。言见日则叶垂覆地。食者不老不疾。(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绕明豆,它的茎很柔弱,自己互相缠绕。有一种豆叫“挟剑豆”,它的荚就像人挟着的剑,横斜着长。还有一种豆叫“倾篱豆”,见了阳光就垂下叶子把地盖上。吃了这种豆的人不衰老不生病。
延精麦
延精麦,言延寿益气。有昆和麦,调畅六腑。有轻心麦,食者体轻。有淳和麦,面以酿酒,一醉累月,食之凌冬不寒。有含露麦,粝中有露,甘如饴。(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延精麦,可以延寿益气,使人精力充沛。有一种“昆和麦”,能调畅人的六腑。还有一种“轻心麦”,吃了它可以使体重变轻。又有“淳和麦”,用它的面酿酒,人喝了一醉一个来月。吃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