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一十草木五(4/4)
轻捷有力。尧卿做官贪婪残暴。毕师铎发起的那场灾难,把他投到宅后的一口井里整死了。毕师铎是求一个和尧卿一样残暴的人把他杀死的。后来有人得到了尧卿的故居,才知道他的尸体在井中。把尸体捞上来一看,全身都腐坏了,而脏腑里有成型的金器。
韶子
初宁县里有石榆子,一名山枣,又时呼为韶子也。(出《南越志》)
【译文】
初宁县里有一种叫做“石榆子”的东西,一名“山枣”,又时常叫做“韶子”。
罗浮甘子(二种)
罗浮甘子,唐开元中,始有山僧种于南楼寺。其后进献。幸蜀奉天之岁,皆不结实。(出《国史补》)
【译文】
唐开元年间,有山僧将罗浮甘子种到南楼寺,以后把它献进宫廷。皇上巡幸蜀地奉天的那一年,所有的罗浮甘子全都没有结果。
天宝甘子
唐天宝十年,上谓幸臣曰:“近于宫内种甘子数株,今秋结实一百五十颗,与江南蜀道所进不异。”宰臣贺表曰:“雨露所均,混天区而齐被。草木有性,凭地气而潜通。故得资江外之珍果,为禁中之华实。”相传云,玄宗幸蜀年,罗浮甘子不实。岭南有蚁,大于秦中马蚁,结巢于甘树。实时,幸循其上,故甘皮薄而滑。往往甘实在巢中,冬深取之。味数倍于常者。(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天宝十年,皇上对一个幸臣说:“近年在宫内种了几棵甘子,今秋结了一百五十颗果子。这些果子与江南和蜀地所进贡的没有不同。”宰臣祝贺说:“雨露均匀的年月,满天下都在这雨露的滋润之下。草木有灵性,凭借着地气而于地下沟通。所以才能将江南的珍异之果变为宫中的华美之实。”相传说,唐玄宗巡幸蜀地的那一年,罗浮甘子不结果。岭南有一种蚂蚁,比秦中的蚂蚁大,在甘树上筑巢。甘树结果的时候,蚂蚁循着甘树上上下下,所以甘皮薄而光滑。往往有一些甘子果掉在蚂蚁巢中,冬深之后取出来,味道要比通常的甘子好上不知多少倍!
北方枣
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十丈,敷张枝条数里余。疾风不能偃,雷电不能摧。其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色如朱。乹之不缩。气味润泽,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驱益气。故方书云:“此枣枝条,盛于常枣,亦益气安躯。”赤松子云。北方大枣味有殊,既可益气又安躯。”(出《神异记》)
【译文】
北方大荒之中,有一片枣树林。枣树高五十丈,一棵树的枝条就能铺陈好几里地。疾风不能使它倾斜;雷电不能把它摧毁。它的果实长六七寸,粗细超过长短。果实成熟之后是朱红色的。即使晒干了,个头也不缩小。而且气味温润,与通常的枣大不相同。吃了可以安躯益气。所以方书说:“此枣枝条,比通常的枣树茂盛,也益气安躯。”赤松子说:“北方的大枣味道特殊,既可益气又能安躯。”
西王母枣
邺华林苑中西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腊月乃熟。三子一尺。又有圭(明抄本“圭”作“羊”)角枣(“枣”字原阙,据明抄本补)。亦三子一尺。(出《洽闻记》)
【译文】
邺华林苑中的西王母枣,冬夏都生长。九月开花,到了腊月,枣子就熟了。三颗枣子的长度加起来,正好是一尺。另外,有一种叫“圭角枣”的枣子,也是三个枣子一尺长。
仙人枣
晋时。太仓南有翟泉,西有华林园,园有仙人枣。长五寸。核细如针。(出《酉阳杂俎》)
【译文】
晋朝时,太仓的南面有翟泉,太仓的西面有华林园,华林园中有仙人枣。仙人枣长五寸。它的核像针一般细。
仲思枣
信都献仲思枣四百枝。枣长四五寸,紫色(原本“紫”上有“国”字,“色”下有“细”字,据明抄本删),皮(“皮”原作“又”,据明抄本改)皱细核。实(“实”字原阙,据明抄本补)肥有味,贤于青州枣。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此枣,种之。亦名仙枣。时海内唯有数树。(出《大业拾遗》)
【译文】
信都献来四百枝仲思枣。枣长四五寸,紫色,皮皱,核细。果肉肥厚,味道鲜美,比青州枣还好。北齐的时候,有个叫仲思的仙人得到此枣,就开始种植它。也叫它仙枣。那时海内只有几棵这样的枣树。
波斯枣
波斯枣出波斯国。波斯呼为窟莽。树长三四丈,围五六尺。叶如土藤,不凋。二月生花。状如蕉。花有两甲,渐渐开罅,中有十余房。子长二尺(明抄本“尺”作“寸”),黄白色,有核。熟则紫黑,状类干枣。味甜如饴,可食。(出《酉阳杂俎》)
【译文】
波斯枣出在波斯国。波斯人叫它“窟莽”。树高三四丈。树围五六尺。叶像土藤叶,四季不凋。二月开花。花似芭蕉花。花有两片甲,渐渐绽开缝隙,里边有十多个花房。枣子二寸长,黄白色,有核。枣子成熟之后就是紫黑色的了,样子像干枣,味道甘甜如糖,可以吃。
韶子
初宁县里有石榆子,一名山枣,又时呼为韶子也。(出《南越志》)
【译文】
初宁县里有一种叫做“石榆子”的东西,一名“山枣”,又时常叫做“韶子”。
罗浮甘子(二种)
罗浮甘子,唐开元中,始有山僧种于南楼寺。其后进献。幸蜀奉天之岁,皆不结实。(出《国史补》)
【译文】
唐开元年间,有山僧将罗浮甘子种到南楼寺,以后把它献进宫廷。皇上巡幸蜀地奉天的那一年,所有的罗浮甘子全都没有结果。
天宝甘子
唐天宝十年,上谓幸臣曰:“近于宫内种甘子数株,今秋结实一百五十颗,与江南蜀道所进不异。”宰臣贺表曰:“雨露所均,混天区而齐被。草木有性,凭地气而潜通。故得资江外之珍果,为禁中之华实。”相传云,玄宗幸蜀年,罗浮甘子不实。岭南有蚁,大于秦中马蚁,结巢于甘树。实时,幸循其上,故甘皮薄而滑。往往甘实在巢中,冬深取之。味数倍于常者。(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天宝十年,皇上对一个幸臣说:“近年在宫内种了几棵甘子,今秋结了一百五十颗果子。这些果子与江南和蜀地所进贡的没有不同。”宰臣祝贺说:“雨露均匀的年月,满天下都在这雨露的滋润之下。草木有灵性,凭借着地气而于地下沟通。所以才能将江南的珍异之果变为宫中的华美之实。”相传说,唐玄宗巡幸蜀地的那一年,罗浮甘子不结果。岭南有一种蚂蚁,比秦中的蚂蚁大,在甘树上筑巢。甘树结果的时候,蚂蚁循着甘树上上下下,所以甘皮薄而光滑。往往有一些甘子果掉在蚂蚁巢中,冬深之后取出来,味道要比通常的甘子好上不知多少倍!
北方枣
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十丈,敷张枝条数里余。疾风不能偃,雷电不能摧。其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色如朱。乹之不缩。气味润泽,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驱益气。故方书云:“此枣枝条,盛于常枣,亦益气安躯。”赤松子云。北方大枣味有殊,既可益气又安躯。”(出《神异记》)
【译文】
北方大荒之中,有一片枣树林。枣树高五十丈,一棵树的枝条就能铺陈好几里地。疾风不能使它倾斜;雷电不能把它摧毁。它的果实长六七寸,粗细超过长短。果实成熟之后是朱红色的。即使晒干了,个头也不缩小。而且气味温润,与通常的枣大不相同。吃了可以安躯益气。所以方书说:“此枣枝条,比通常的枣树茂盛,也益气安躯。”赤松子说:“北方的大枣味道特殊,既可益气又能安躯。”
西王母枣
邺华林苑中西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腊月乃熟。三子一尺。又有圭(明抄本“圭”作“羊”)角枣(“枣”字原阙,据明抄本补)。亦三子一尺。(出《洽闻记》)
【译文】
邺华林苑中的西王母枣,冬夏都生长。九月开花,到了腊月,枣子就熟了。三颗枣子的长度加起来,正好是一尺。另外,有一种叫“圭角枣”的枣子,也是三个枣子一尺长。
仙人枣
晋时。太仓南有翟泉,西有华林园,园有仙人枣。长五寸。核细如针。(出《酉阳杂俎》)
【译文】
晋朝时,太仓的南面有翟泉,太仓的西面有华林园,华林园中有仙人枣。仙人枣长五寸。它的核像针一般细。
仲思枣
信都献仲思枣四百枝。枣长四五寸,紫色(原本“紫”上有“国”字,“色”下有“细”字,据明抄本删),皮(“皮”原作“又”,据明抄本改)皱细核。实(“实”字原阙,据明抄本补)肥有味,贤于青州枣。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此枣,种之。亦名仙枣。时海内唯有数树。(出《大业拾遗》)
【译文】
信都献来四百枝仲思枣。枣长四五寸,紫色,皮皱,核细。果肉肥厚,味道鲜美,比青州枣还好。北齐的时候,有个叫仲思的仙人得到此枣,就开始种植它。也叫它仙枣。那时海内只有几棵这样的枣树。
波斯枣
波斯枣出波斯国。波斯呼为窟莽。树长三四丈,围五六尺。叶如土藤,不凋。二月生花。状如蕉。花有两甲,渐渐开罅,中有十余房。子长二尺(明抄本“尺”作“寸”),黄白色,有核。熟则紫黑,状类干枣。味甜如饴,可食。(出《酉阳杂俎》)
【译文】
波斯枣出在波斯国。波斯人叫它“窟莽”。树高三四丈。树围五六尺。叶像土藤叶,四季不凋。二月开花。花似芭蕉花。花有两片甲,渐渐绽开缝隙,里边有十多个花房。枣子二寸长,黄白色,有核。枣子成熟之后就是紫黑色的了,样子像干枣,味道甘甜如糖,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