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一十一草木六(1/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卷第四百一十一草木六
果下 樱桃檽枣柿底栎树实柿盘融峰梨六斤梨紫花梨胡榛子酸枣
蒲萄王母蒲萄侯骚子蔓胡桃仙树实橄榄子东荒栗猴栗
瓜五色瓜瓜恶香
菜蔓菁越蒜三蔬菠薐芥菹芥末水韭茄子树昆仑紫瓜茄子故事
儋崖瓠
果下
樱桃
唐时新进士,尤重樱桃宴。乾符四年,刘邺第三子覃及第。时邺以故相镇淮南。敕邸吏曰:“以银一锭资醵置。”而覃所费往往数倍。邸吏以闻,邺命取足而已。会时及荐新,状头已下,方议醵率。覃潜遣人,厚以金帛,预购数十树矣。于是独置是宴,大会公卿。时京国樱桃初出,虽贵达未适口。而覃山积铺席,复和以糖酪。用享人蛮献一小盘,亦不啻数升。以至参御辈,靡不沾足。(出《摭言》)
【译文】
唐朝的时候,新中第的进士,非常重视樱桃宴。乾符四年,刘邺的三儿子刘覃及第。当时刘邺依仗故相镇守淮南。刘邺嘱咐在京城为他管理家园的小官说,可以出一锭银子让刘覃与其他新进士凑钱办樱桃宴。但是刘覃的花费往往是其父规定的几倍。管家园的小官把这事儿说给刘邺知道,刘邺让他给取足就是。正赶上荐新的时令,状元以下的人们正在商议凑钱的比率,刘覃便暗中派人,花了大量银两,预购了几十树樱桃。于是,由他独办了樱桃宴,大量邀请公侯卿相。当时,京城里的樱桃刚刚上市,虽然价格昂贵,但是并不怎么好吃。刘覃却在席间堆积如山,加上其它糖果菜肴,真可谓丰盛。随便让下人送人一小盘,送出去的也不下数升。凡跟从人驾车人,没有一个不沾光的。
檽枣
晋赵莹家,庭有檽枣树,婆娑异常,四远俱见。有望气者,访其邻里,问人云:“此家合有登宰辅者。”里叟曰:“无之。然主人小字相儿,得非此乎?”术士曰:“王气方盛,不在其身,当在其子孙。”其后莹由太原判官大拜,出将入相。(出《北梦琐言》)
【译文】
晋代有个赵莹,他家院子里有一棵檽枣树。这棵枣树挺拔高大,枝叶婆娑,非同寻常。四处都可以远远就望见它。有一位会看地气的术士打听赵莹的一个邻居说:“这一家应该有做宰相一类大官的,可有吗?”邻居老头说:“没有。但是这家主人的小名叫‘相儿’,该不会是此人要发迹了?”术士说:“这地方王气正盛,不体现在他本人身上,也应该体现在他的子孙身上。”这以后,赵莹由太原判官开始升了大官,出将入相,显赫一时。

俗谓柿树有七德:一寿,二多阴,三无鸟窠,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出《酉阳杂俎》)
【译文】
俗话说柿子树有“七德”:一、活得时间长;二、树荫多;三、树上没有鸟窝;四、不遭虫害;五、霜叶可供玩赏;六、果子好吃;七、落叶肥大。
底栎树实
阿驿,波斯呼为阿驿,拂林呼为底栎。树长丈四五。枝叶繁茂。叶有五出,似蜱麻。无花而实。实赤色,类蜱子。味似干柿,而一年一熟。
【译文】
阿驿,波斯国叫它“阿驿”,拂林国叫它“底栎”。树高一丈四五。枝叶繁密茂盛。叶有的五出,像蜱麻叶。没有花而结果。果实是红色的,类似蜱麻籽。果实的味道像干柿子,一年一熟。
柿盘
木中根固,柿为最,俗谓之柿盘。(出《酉阳杂俎》)
【译文】
树木当中要论扎根牢固,柿树是最牢固的,一般人都叫它“柿盘”。
融峰梨
仙梨。融峰上有青坛,方五丈。有烧香行道处。古形铜器数种。有梨树。高三十丈,子如斗。至摇落时,但见其汁核,无得味者。(《出洽闻记》)
【译文】
仙梨。融峰上有一个青坛,坛是五丈方坛。那上面有烧香行道的地方。有几种古典样式的铜器,还有一棵梨树。这棵梨树高三十丈,所结的梨有斗那么大。等到梨从树上被摇下来,人们只能看到果汁和梨籽儿,却没有尝到它的味道的。
六斤梨
洛阳报国寺梨,重六斤。(出《酉阳杂俎》)
【译文】
洛阳报国寺的一棵梨树结的梨,六斤重一个。
紫花梨
清泰中,薄游京辇。曾与卢泳巡官、郑扆博士、僧季雅,及三五知友,夜会与越波隄僧院。是时清秋欲杪,明月方高。句联五字之奇,酒饮八仙之美。柿新红脯,茗醶绿芽。一咏一觞,或醒或醉。座上因相与征引古今,遂及果实之事。有叙及紫花梨者。众云:“真定有之。”雅公独颦蹙而言曰:“此微僧先祖之遗恨。”众惊而问之。雅曰:“昔武宗皇帝御天下之五载,万国事殷,圣情不怿。忽患心热之疾,名医进药,厥疾罔瘳。遂博诏良能,遐徵和、缓。时有言青城山邢道士者,妙于方药。帝即召见之。道士以肘后绿囊中青丹两粒,及取梨数枚,绞汁而进之。帝疾寻愈。旬日之内。所赐万金,仍加广济先生之号。帝从容问其丹为何物,先生曰:‘赤城山顶,有青芝两株。太白南溪,有紫花梨一树。臣之昔岁,曾游二山,偶获两宝,合炼成丹。五十年来,服食殆尽,唯余两粒,幸逢陛下服之。更欲此丹,须求二物也。’经数月,邢生辞帝归山。后疾复作,再诏邢先生于青城,则不知何适也。帝遂诏示天下,有紫花梨,即时奏上。时恒州节度太尉公王达,尚寿春公主,即会昌之女弟。闻真定李令,种梨数株,其一紫花梨,即遣寺人,就加封检,剪其旁树,匝以朱栏。宝惜纤枝,有同月桂。当花发之时,防蜂蝶之窥耗,每以轻绡纱縠,远加笼罩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