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六草木一(文理木附)(4/5)
棵五鬣松,碗口那么粗。结果实,味道与新罗的没有区别。五鬣松树皮没有鳞。唐朝中使仇士良的水磨亭子,有两鬣皮不长鳞的松树,还有七鬣的,不知从哪弄来的。一般人叫它是孔雀三鬣松。松树,树根就是生命,地下遇石则树冠偃仰,不一定要等千年。
三鬣松
唐卫公李德裕言,三鬣松与孔雀松别。又云,欲松不长,以石抵其直下根,便偃。(偃字原阙。据明抄本、陈校本补。)不必千年方偃。
【译文】
唐卫公李德裕讲,三鬣松和孔雀松是有区别的。又说,要想使松树不长,用石头抵住它直住下伸的根就行,就能使树盖偃仰,不一定要千年才偃仰。
鱼甲松
洛中有鱼甲松。
【译文】
洛水一带有鱼甲松。
合掌柏
唐太常博士崔石云,汝西有练溪,多异柏。及暮秋,叶敛。俗呼合掌柏。
【译文】
唐太常博士崔石讲,汝水之西有个地方叫练溪,那里异柏很多。有一种柏树,到了晚秋叶子就收拢起来,一般人称“合掌柏”。
黄杨木
黄杨木性难长。世重黄杨,以无火。或曰,以水试之,沉则无火。取此木以阴晦,夜无一星,则伐之为枕不裂。
【译文】
黄杨木生性长得慢。世人以黄杨木为重,是因为它不易着火。有人说,用水试一试,能沉到水里的就不易着火。伐取此木应该选一个阴晦的天气。夜无一星的时候砍伐的黄杨木做枕头不裂。
青杨木
青杨木,出峡中。为床,卧之无蚤。
【译文】
青杨木,出自峡谷之中。用青杨木做成床,寝卧多久也不生跳蚤。
俱那卫
俱那卫,叶如竹,三茎一层,茎端分条如贞桐,花小,类木槲。出桂州。
【译文】
俱那卫,叶子像竹叶,三根茎为一层,茎端分成条,像贞桐,花很小,类似木檞。此木出自桂州。
山茶
山茶似海石榴,出桂州。蜀地亦有。
【译文】
山茶很像海石榴,出自桂州。蜀地也有。
夏州槐
夏州唯一邮,有槐树数株。盐州或要叶,行牒求之。
【译文】
夏州只有一个邮亭,亭前有几棵槐树。盐州有人想要槐树叶,就以书信相求。
赤白柽
赤白柽出凉州,大者无,灰伤人(“灰伤人”原作“炭人以”,据明抄本改)。灰汁煮铜,可以为银。
【译文】
赤白柽出在凉州,没有很大的,其灰可以伤人。用其灰汁煮铜,可以变铜为银。
楷木
蜀中有木类柞。众木荣时,如枯枿。隆冬方荫芽布阴。蜀人呼为楷木。
【译文】
蜀地有一种树类似柞树。其它草木繁荣之时,它就像枯萎似的。数九隆冬它倒发芽布荫。蜀人称它是楷木。
楮
壳田久废,必生构(“构”字原阙,据明抄本、陈校本补)。叶有瓣。大曰楮,小曰构。
【译文】
板结的田地长期荒废,一定会长出构来。构的叶有瓣。大的叫楮,小的叫构。
文理木 (凡八种并见《酉阳杂俎》)
宗庙文木
宗庙地中生赤木,人君礼各得其宜也。
【译文】
宗庙的地中央长出红色树木来,这是人、君、礼各方面相宜的征兆。
文木简
齐建元初,延陵季子庙,旧有涌井,井北忽有金石声,掘深二丈,得沸泉。泉中得木简,长尺,广一寸二分。隐起字曰:“庐山道士张陵再拜谒。”木坚而白,字色黄。
【译文】
南齐建元初年,延陵季子庙里,本来有一口井,井北忽然间有金石之声,于是人们就对那里挖掘,挖到两丈深,挖出一眼沸泉,从泉中得到一束木简,长一尺,宽一寸二分,上面的字是:“庐山道士张陵再拜谒。”木简的木质坚硬而且白,字是黄色的。
古文柱
齐建元二年夏,庐陵长溪水冲击山麓崩,长六七尺。下得柱千余根,皆十围,长者一丈,短者八九尺。头题古文,字不可识。江淹以问王俭。俭云:“江东不闲隶书,秦汉时柱也。”
【译文】
南齐建元二年夏,庐陵长溪水把山麓冲垮了一段,长六七尺。从下面得到一千多根柱子,都是十围粗。长的一丈,短的八九尺。柱头上题写着古文,字不能认。江淹带着这一问题去请教王俭。王俭说:“江东不熟悉隶书,这是秦汉时期的柱子。”
三字薪
齐永明九年,秣陵安时寺,有古树,伐以为薪。木理自然有“法天德”三字。
【译文】
南齐永明九年,秣陵安时寺里的一棵古树,被砍倒做了烧柴。人们发现这棵树的纹理自然形成了“法天德”三个字。
天尊薪
唐都官员外陈修古言,西川一县,不记名,吏因换狱卒木为薪,有天尊形像存焉。
【译文】
唐都官员外陈修古讲,西川有一个县,不记得县名了,县吏因为换狱卒的木头当柴烧,发现木柴上有天尊的形象。
太平木
异木。唐大历中,成都百姓郭远,因樵,获瑞木一茎。理成字曰:“天下太平”。诏藏于秘阁。
【译文】
唐大历年间,成都百姓郭远,因为上山打柴,得到一根祥瑞的木头,那上面的纹理形成四个字:“天下太平”。皇帝下诏书把这根木头藏到秘阁里。
天王槐
长安持国寺,寺门前有槐树数株。金监买一株,令所使巧工解之。及入内回,工言木无他异。金大嗟惋,令胶之。曰:“此不堪矣。但使尔知予工也。”及别理解之,每片一天王,塔戟成就焉。
【译文】
长安持国寺的门前有几棵槐树。金监买下一棵,让他手下的能工巧匠们分割它。等到割切到树身之内,工匠说这棵树和其它树没什么两样。金监很是惋惜,让工匠们把树胶合起来,说:“这样切割是不
三鬣松
唐卫公李德裕言,三鬣松与孔雀松别。又云,欲松不长,以石抵其直下根,便偃。(偃字原阙。据明抄本、陈校本补。)不必千年方偃。
【译文】
唐卫公李德裕讲,三鬣松和孔雀松是有区别的。又说,要想使松树不长,用石头抵住它直住下伸的根就行,就能使树盖偃仰,不一定要千年才偃仰。
鱼甲松
洛中有鱼甲松。
【译文】
洛水一带有鱼甲松。
合掌柏
唐太常博士崔石云,汝西有练溪,多异柏。及暮秋,叶敛。俗呼合掌柏。
【译文】
唐太常博士崔石讲,汝水之西有个地方叫练溪,那里异柏很多。有一种柏树,到了晚秋叶子就收拢起来,一般人称“合掌柏”。
黄杨木
黄杨木性难长。世重黄杨,以无火。或曰,以水试之,沉则无火。取此木以阴晦,夜无一星,则伐之为枕不裂。
【译文】
黄杨木生性长得慢。世人以黄杨木为重,是因为它不易着火。有人说,用水试一试,能沉到水里的就不易着火。伐取此木应该选一个阴晦的天气。夜无一星的时候砍伐的黄杨木做枕头不裂。
青杨木
青杨木,出峡中。为床,卧之无蚤。
【译文】
青杨木,出自峡谷之中。用青杨木做成床,寝卧多久也不生跳蚤。
俱那卫
俱那卫,叶如竹,三茎一层,茎端分条如贞桐,花小,类木槲。出桂州。
【译文】
俱那卫,叶子像竹叶,三根茎为一层,茎端分成条,像贞桐,花很小,类似木檞。此木出自桂州。
山茶
山茶似海石榴,出桂州。蜀地亦有。
【译文】
山茶很像海石榴,出自桂州。蜀地也有。
夏州槐
夏州唯一邮,有槐树数株。盐州或要叶,行牒求之。
【译文】
夏州只有一个邮亭,亭前有几棵槐树。盐州有人想要槐树叶,就以书信相求。
赤白柽
赤白柽出凉州,大者无,灰伤人(“灰伤人”原作“炭人以”,据明抄本改)。灰汁煮铜,可以为银。
【译文】
赤白柽出在凉州,没有很大的,其灰可以伤人。用其灰汁煮铜,可以变铜为银。
楷木
蜀中有木类柞。众木荣时,如枯枿。隆冬方荫芽布阴。蜀人呼为楷木。
【译文】
蜀地有一种树类似柞树。其它草木繁荣之时,它就像枯萎似的。数九隆冬它倒发芽布荫。蜀人称它是楷木。
楮
壳田久废,必生构(“构”字原阙,据明抄本、陈校本补)。叶有瓣。大曰楮,小曰构。
【译文】
板结的田地长期荒废,一定会长出构来。构的叶有瓣。大的叫楮,小的叫构。
文理木 (凡八种并见《酉阳杂俎》)
宗庙文木
宗庙地中生赤木,人君礼各得其宜也。
【译文】
宗庙的地中央长出红色树木来,这是人、君、礼各方面相宜的征兆。
文木简
齐建元初,延陵季子庙,旧有涌井,井北忽有金石声,掘深二丈,得沸泉。泉中得木简,长尺,广一寸二分。隐起字曰:“庐山道士张陵再拜谒。”木坚而白,字色黄。
【译文】
南齐建元初年,延陵季子庙里,本来有一口井,井北忽然间有金石之声,于是人们就对那里挖掘,挖到两丈深,挖出一眼沸泉,从泉中得到一束木简,长一尺,宽一寸二分,上面的字是:“庐山道士张陵再拜谒。”木简的木质坚硬而且白,字是黄色的。
古文柱
齐建元二年夏,庐陵长溪水冲击山麓崩,长六七尺。下得柱千余根,皆十围,长者一丈,短者八九尺。头题古文,字不可识。江淹以问王俭。俭云:“江东不闲隶书,秦汉时柱也。”
【译文】
南齐建元二年夏,庐陵长溪水把山麓冲垮了一段,长六七尺。从下面得到一千多根柱子,都是十围粗。长的一丈,短的八九尺。柱头上题写着古文,字不能认。江淹带着这一问题去请教王俭。王俭说:“江东不熟悉隶书,这是秦汉时期的柱子。”
三字薪
齐永明九年,秣陵安时寺,有古树,伐以为薪。木理自然有“法天德”三字。
【译文】
南齐永明九年,秣陵安时寺里的一棵古树,被砍倒做了烧柴。人们发现这棵树的纹理自然形成了“法天德”三个字。
天尊薪
唐都官员外陈修古言,西川一县,不记名,吏因换狱卒木为薪,有天尊形像存焉。
【译文】
唐都官员外陈修古讲,西川有一个县,不记得县名了,县吏因为换狱卒的木头当柴烧,发现木柴上有天尊的形象。
太平木
异木。唐大历中,成都百姓郭远,因樵,获瑞木一茎。理成字曰:“天下太平”。诏藏于秘阁。
【译文】
唐大历年间,成都百姓郭远,因为上山打柴,得到一根祥瑞的木头,那上面的纹理形成四个字:“天下太平”。皇帝下诏书把这根木头藏到秘阁里。
天王槐
长安持国寺,寺门前有槐树数株。金监买一株,令所使巧工解之。及入内回,工言木无他异。金大嗟惋,令胶之。曰:“此不堪矣。但使尔知予工也。”及别理解之,每片一天王,塔戟成就焉。
【译文】
长安持国寺的门前有几棵槐树。金监买下一棵,让他手下的能工巧匠们分割它。等到割切到树身之内,工匠说这棵树和其它树没什么两样。金监很是惋惜,让工匠们把树胶合起来,说:“这样切割是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