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六草木一(文理木附)(3/5)
那让他采得到了这种树的树枝二百根。如果这些树枝能在京城生根发芽,由小到大地成长下去,那就一定能够布叶垂荫,上邻月中的丹桂,连枝接影,遥对天上的白榆。”
独梪树
独梪树。顿丘南有应足山。山上有一树。高十丈余。皮青滑,似流碧。枝干上耸。子若五彩囊,叶如亡子镜。世名之“仙人独梪树”。
【译文】
独梪树。顿丘的南面有应足山。山上有一棵树。树高十丈有余。树皮青色而光滑,像流动的碧玉。树干高耸向上。果实象五彩的口袋。树叶像亡子镜。世人叫它仙人独梪树。
波斯皂荚树
波斯皂荚,出波斯国,呼为忽野詹默。拂林呼为阿梨去伐。树长三四丈,围五六尺。叶似拘绿而短小,经寒不凋。不花而实。其荚长二尺,中有隔,隔内各有一子。大如指,赤色,至坚硬。中黑如墨。甜如饴。可啖,亦宜药用。
【译文】
波斯皂荚,出自波斯国,本国叫它“忽野詹默”。拂林人叫它“阿梨去伐”。树高三四丈。树围五六尺。叶子像拘绿但是较短小,冬天也不落。此树不开花就结籽。荚长二尺左右,中间有隔,每隔内有一籽。籽大如手指,红色,极其坚硬,中间墨一样黑,吃起来甜如糖浆,可以食用,也可以药用。
木龙树
徐之高冢城南,有木龙寺。寺有三层砖(“砖”原作“转”,据明抄本改)塔,高丈余。塔侧生一大树,萦绕至塔顶。枝干交横,上平,容十余人坐。枝杪四向下垂,如百子帐。莫有识此木者。僧呼为龙木。梁武曾遣人图写焉。
【译文】
徐之高墓城南,有一座木龙寺。寺中有一座三层的砖塔。塔高一丈多。塔旁长出一棵大树,上下萦绕,直到塔顶。树的枝干交横,上面平,可以坐下十几个人。大枝小枝四面下垂,像百子帐。没有人认识它是什么树。和尚们叫它龙木。梁武帝曾经派人画过它。
贝多树
贝多,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丈”原作“尺”,据明抄本、陈校本改)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一者多罗婆力义(明抄本“义”作“叉”)多。二者多梨婆力义(明抄本“义”作“叉”)贝多,三者部婆力义(明抄本“义”作“叉”)多罗多梨。并书其,。部阇一色。取其皮书之。“贝多”是梵语,汉翻为“叶”。“贝多婆力义”(明抄本义作叉。)者汉言“树叶”也。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若能保护,亦得五六百年。《嵩山记》称贝多叶似枇杷,并谬。交趾近出贝多枝,材(“材”原作“林”,据明抄本、陈校本改)中第一。
【译文】
贝多,出自摩伽陀国,高六七丈,四季常青,入冬不凋。此树有三种。一种是多罗婆力义多;一种是多梨婆力义贝多;一种是部婆力义多罗多梨。寺中的和尚用这三种树的树皮写字,并且用树叶书写。“贝多”是梵语,译成汉语就是“叶”。“贝多婆力义”就是汉语的“树叶”。西域的经书,都是用这三种树叶书写的。如果能好好保护,可以保存五六百年。《嵩山记》称贝多“叶似枇杷”,这是错误的。交趾附近出产贝多枝,质量是木材中最好的。
没树
没树,出波斯国。拂林呼为阿縒。长一丈许。皮青白色,叶如槐而长,花似橘而大。子黑色,大如山茱萸,其味酸甜,可食。
【译文】
没树,出自波斯国,拂林人称之为“阿縒”。树高一丈左右。树皮青白色。树叶像槐叶而比槐叶长。花像桔树花而比桔花大。种子是黑色的,大小就像山茱萸,味道酸甜,可以吃。
槃碧穑波树
槃碧穑波树,出波斯国,亦出拂林国。拂林呼为群汉。树长三丈,围四五尺。叶似细榕,经寒不凋。花似橘,白色。子绿,大如酸枣,其味甜腻,可食。西域人压为油,以涂身,可出风痒。
【译文】
槃碧穑波树,出自波斯、拂林等国。拂林人叫它是群汉树。树高三丈,树围五尺,叶子像细榕,入冬也不凋落。花像桔子花,白色。树籽是绿的,大如酸枣,味道甘甜,口感细腻,可以食用。西域人把它压成油,用来涂抹身体,可以驱除风痒。
齐暾树
齐暾树,出波斯国,亦出拂林,呼为齐匫(阳兮反)。树长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极芳香。子似杨桃,六月熟。西域人压为油,以煮饼果,如中国之巨胜也。
【译文】
齐暾树出自波斯、拂林等国家。拂林把它叫做“齐匫”。树高两三丈。树皮青白色。花像柚花,极其芳香。果实像杨桃,六月成熟。西域人把它压成油,用来炸饼果,犹如中国的胡麻。
通脱木
通脱木,如蜱麻。生山侧,花上粉主治恶疮。如空,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
【译文】
通脱木,样子像蜱麻,生长在山地,花上粉可以治疗恶疮。通脱木好像是空的,里边有瓤,又轻又白,很是可爱,女人们常用它做装饰品。
山桂
山桂,叶如麻,细花紫色,黄叶簇生。与慎火草出丹阳山中。
【译文】
山桂,叶子像麻叶,花细小,紫色,叶黄色,簇生,与慎火草都出自丹阳山中。
五鬣松
松凡言两粒五粒,粒当言鬣。段成式修行里私第大堂前,有五鬣松两株,大才如碗。结实,味与新罗者不别。五鬣松皮不鳞。唐中使仇士良水磑亭子,有两鬣皮不鳞者,又有七鬣者,不知自何而得。俗谓孔雀三鬣松也。松命根,下遇石则偃差,不必千年也。
【译文】
松树俗常都说“两粒”、“五粒”,其实“粒”应该说成“鬣”。段成式修行里私宅的大堂前,有两
独梪树
独梪树。顿丘南有应足山。山上有一树。高十丈余。皮青滑,似流碧。枝干上耸。子若五彩囊,叶如亡子镜。世名之“仙人独梪树”。
【译文】
独梪树。顿丘的南面有应足山。山上有一棵树。树高十丈有余。树皮青色而光滑,像流动的碧玉。树干高耸向上。果实象五彩的口袋。树叶像亡子镜。世人叫它仙人独梪树。
波斯皂荚树
波斯皂荚,出波斯国,呼为忽野詹默。拂林呼为阿梨去伐。树长三四丈,围五六尺。叶似拘绿而短小,经寒不凋。不花而实。其荚长二尺,中有隔,隔内各有一子。大如指,赤色,至坚硬。中黑如墨。甜如饴。可啖,亦宜药用。
【译文】
波斯皂荚,出自波斯国,本国叫它“忽野詹默”。拂林人叫它“阿梨去伐”。树高三四丈。树围五六尺。叶子像拘绿但是较短小,冬天也不落。此树不开花就结籽。荚长二尺左右,中间有隔,每隔内有一籽。籽大如手指,红色,极其坚硬,中间墨一样黑,吃起来甜如糖浆,可以食用,也可以药用。
木龙树
徐之高冢城南,有木龙寺。寺有三层砖(“砖”原作“转”,据明抄本改)塔,高丈余。塔侧生一大树,萦绕至塔顶。枝干交横,上平,容十余人坐。枝杪四向下垂,如百子帐。莫有识此木者。僧呼为龙木。梁武曾遣人图写焉。
【译文】
徐之高墓城南,有一座木龙寺。寺中有一座三层的砖塔。塔高一丈多。塔旁长出一棵大树,上下萦绕,直到塔顶。树的枝干交横,上面平,可以坐下十几个人。大枝小枝四面下垂,像百子帐。没有人认识它是什么树。和尚们叫它龙木。梁武帝曾经派人画过它。
贝多树
贝多,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丈”原作“尺”,据明抄本、陈校本改)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一者多罗婆力义(明抄本“义”作“叉”)多。二者多梨婆力义(明抄本“义”作“叉”)贝多,三者部婆力义(明抄本“义”作“叉”)多罗多梨。并书其,。部阇一色。取其皮书之。“贝多”是梵语,汉翻为“叶”。“贝多婆力义”(明抄本义作叉。)者汉言“树叶”也。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若能保护,亦得五六百年。《嵩山记》称贝多叶似枇杷,并谬。交趾近出贝多枝,材(“材”原作“林”,据明抄本、陈校本改)中第一。
【译文】
贝多,出自摩伽陀国,高六七丈,四季常青,入冬不凋。此树有三种。一种是多罗婆力义多;一种是多梨婆力义贝多;一种是部婆力义多罗多梨。寺中的和尚用这三种树的树皮写字,并且用树叶书写。“贝多”是梵语,译成汉语就是“叶”。“贝多婆力义”就是汉语的“树叶”。西域的经书,都是用这三种树叶书写的。如果能好好保护,可以保存五六百年。《嵩山记》称贝多“叶似枇杷”,这是错误的。交趾附近出产贝多枝,质量是木材中最好的。
没树
没树,出波斯国。拂林呼为阿縒。长一丈许。皮青白色,叶如槐而长,花似橘而大。子黑色,大如山茱萸,其味酸甜,可食。
【译文】
没树,出自波斯国,拂林人称之为“阿縒”。树高一丈左右。树皮青白色。树叶像槐叶而比槐叶长。花像桔树花而比桔花大。种子是黑色的,大小就像山茱萸,味道酸甜,可以吃。
槃碧穑波树
槃碧穑波树,出波斯国,亦出拂林国。拂林呼为群汉。树长三丈,围四五尺。叶似细榕,经寒不凋。花似橘,白色。子绿,大如酸枣,其味甜腻,可食。西域人压为油,以涂身,可出风痒。
【译文】
槃碧穑波树,出自波斯、拂林等国。拂林人叫它是群汉树。树高三丈,树围五尺,叶子像细榕,入冬也不凋落。花像桔子花,白色。树籽是绿的,大如酸枣,味道甘甜,口感细腻,可以食用。西域人把它压成油,用来涂抹身体,可以驱除风痒。
齐暾树
齐暾树,出波斯国,亦出拂林,呼为齐匫(阳兮反)。树长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极芳香。子似杨桃,六月熟。西域人压为油,以煮饼果,如中国之巨胜也。
【译文】
齐暾树出自波斯、拂林等国家。拂林把它叫做“齐匫”。树高两三丈。树皮青白色。花像柚花,极其芳香。果实像杨桃,六月成熟。西域人把它压成油,用来炸饼果,犹如中国的胡麻。
通脱木
通脱木,如蜱麻。生山侧,花上粉主治恶疮。如空,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
【译文】
通脱木,样子像蜱麻,生长在山地,花上粉可以治疗恶疮。通脱木好像是空的,里边有瓤,又轻又白,很是可爱,女人们常用它做装饰品。
山桂
山桂,叶如麻,细花紫色,黄叶簇生。与慎火草出丹阳山中。
【译文】
山桂,叶子像麻叶,花细小,紫色,叶黄色,簇生,与慎火草都出自丹阳山中。
五鬣松
松凡言两粒五粒,粒当言鬣。段成式修行里私第大堂前,有五鬣松两株,大才如碗。结实,味与新罗者不别。五鬣松皮不鳞。唐中使仇士良水磑亭子,有两鬣皮不鳞者,又有七鬣者,不知自何而得。俗谓孔雀三鬣松也。松命根,下遇石则偃差,不必千年也。
【译文】
松树俗常都说“两粒”、“五粒”,其实“粒”应该说成“鬣”。段成式修行里私宅的大堂前,有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