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宝三(2/7)
,是普通的珍珠;像弹丸那么大的,也时常可能采到;直径一寸能照亮屋子的珍珠,却只有其说,不可遇到。另外,把小蚌的肉取出,用竹篾穿起来晒干,叫做珠母,容桂一带一般都用它炒菜下酒。见到肉中有米粒大小的珍珠的蚌,便知它是产自珠池。珠池里的蚌无论大小,全都胎中有珠。
少城珠
蜀石笋街,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俗谓地当海眼,莫知其故。蜀僧惠嶷曰:“前史说,蜀少城饰以金璧珠翠,桓温恶其太侈,焚之。合在此地。合拾得小珠,时有孔者。”得非是乎?(出《酉阳杂俎》)
【译文】
蜀地的石笋街,夏季里大雨过后,往往拾到杂色小珍珠。一般人说这地方可能是海眼,但是谁也不清楚天上下珍珠的原因。蜀僧惠嶷说:“据史书记载,蜀地的少城是用金璧珠翠装饰的,桓温嫌它太奢侈,就把它烧了。少城旧址应当就在此地。所以能拾得小珠,并且时常有带眼儿的。”莫非正象像说的这样吧?
青泥珠
则天时,西国献毗娄博义天王下额骨及辟支佛舌,并清泥珠一枚。则天悬额及舌,以示百姓。颔大如胡床;舌青色,大如牛舌;珠类拇指,微青。后不知贵,以施西明寺僧。布金刚额中。后有讲席,胡人来听讲,见珠纵视,目不暂舍。如是积十余日,但于珠下谛视,而意不在讲,僧知其故,因问故欲买珠耶?胡云:“必若见卖,当致重价。”僧初索千贯,渐至万贯。胡悉不酬。遂定至十万贯,卖之。胡得珠,纳腿肉中,还西国。僧寻闻奏,则天敕求此胡。数日得之,使者问珠所在,胡云,以吞入腹。使者欲刳其腹,胡不得已,于腿中取出。则天召问:“贵价市此,焉所用之?”胡云:“西国有青泥泊,多珠珍宝。但苦泥深不可得。若以此珠投泊中,泥悉成水,其宝可得。”则天因宝持之。至玄宗时犹在。(出《广异记》)
【译文】
武则天时,西蕃某国献给她毗娄博义天王的下颔骨和辟支佛的舌头,并有青泥珠一枚。武则天把下颔骨和舌头悬挂起来让百姓看。下颔骨很大,像一把小交椅;舌头是青色的,大如牛舌头;珠子像拇指那么大,微微发青。武则天不知青泥珠的珍贵,把它送给西明寺的和尚了。和尚把这颗珠子装在金刚的脑门儿上。后来和尚讲经,有一个前来听讲的胡人见了这颗珠子就目不转睛地看。十几天里,他总在珠下凝视,心并不用在听讲上。和尚心里明白,于是向胡人道:“施主想要买这颗宝珠吗?”胡人说:“如果一定能卖,我保证出重价。”和尚最初的要价是一千贯,渐渐涨到一万贯,胡人全都答允。于是定到十万贯,成交。胡人买到此珠之后,剖开腿上的肉,把珠子纳入其中,然后回国。和尚不久就把这事向武则天禀奏了。武则天下今寻找这个胡人。几天之后,使者找到了那胡人,问他宝珠在什么地方,他说已经把宝珠吞到肚子里了。使者要剖开他的肚子检验,他没办法,只好从腿肉中取出宝珠来。武则天召见那胡人,问道:“你花重价买这珠子,要用它干什么呢?”胡人说:“西蕃某国有个青泥泊,泊中有许多珍珠宝贝。但是淤泥很深,无法将珍宝弄上来。如果把这颗青泥珠投到泊中,淤泥就会变成水,那些宝贝便可以得到了。”武则天于是拿青泥珠当宝贝。直到唐玄宗时,这珠还在。
径寸珠
近世有波斯胡人,至扶风逆旅,见方石在主人门外,盘桓数日。主人问其故。胡云:“我欲石捣帛。”因以钱二千求买。主人得钱甚悦,以石与之。胡载石出,对众(“对众”原作“封外”,据明抄本改)剖得径寸珠一枚。以刀破臂腋,藏其内,便还本国。随船泛海,行十余日,船忽欲没。舟人知是海神求宝,乃遍索之,无宝与神,因欲溺胡。胡惧,剖腋取珠。舟人咒云:“若求此珠,当有所领。”海神便出一手,其大多毛,捧珠而去。(出《广异记》)
【译文】
近世有一个波斯胡人,来到扶风的客栈,见主人家门外有一块方形石头,就围着这块石头转绕了好几天。主人问胡人为什么这样,胡人说他要买这块石头捶衣裳。于是他说他愿出两千钱买这块石头。主人很高兴,就把石头卖给胡人。胡人把石头运出来,当众敲碎石头,从中剖出一颗径寸的宝珠来。胡人用刀将自己臂腋处剖开,将宝珠藏在里面,就起程回国。在海上行了十几天,船突然遇到沉没的危险。摆船人知道这是海神向船中人索要珍宝,就逐个问谁身上带有贵宝,没有问出什么,无宝送给海神,于是摆船人要把胡人扔下海去。胡人恐惧,不得不剖开臂腋,把珠子献出来。摆船人冲大海说道:“如果想要此珠,就探出什么东西来领取吧!”海神便从水中伸出一只手来,手大而多毛,握着珠子没入水中。
宝珠
咸阳岳寺后,有周武帝冠,其上缀冠珠,大如瑞梅,历代不以为宝。天后时,有士人过寺,见珠,戏而取之。天大热,至寺门易衣,以底裹珠,放金刚脚下。因忘收之。翼日,便往扬州收债,途次陈留,宿于旅邸。夜闻胡斗宝,摄衣从而视之。因说冠上缀珠。诸胡大骇曰:“久知中国有此宝,方欲往求之。”士人言已遗之。胡等叹恨。告(“告”原作“苦”,据明抄本改)云:“若能至此,当有金帛相答。今往扬州,所债几何?”士人云:“五百千。”诸胡乃率五百千与之,令还取珠。士人至金刚脚下,珠犹尚存,持还见胡。胡等喜扌
少城珠
蜀石笋街,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俗谓地当海眼,莫知其故。蜀僧惠嶷曰:“前史说,蜀少城饰以金璧珠翠,桓温恶其太侈,焚之。合在此地。合拾得小珠,时有孔者。”得非是乎?(出《酉阳杂俎》)
【译文】
蜀地的石笋街,夏季里大雨过后,往往拾到杂色小珍珠。一般人说这地方可能是海眼,但是谁也不清楚天上下珍珠的原因。蜀僧惠嶷说:“据史书记载,蜀地的少城是用金璧珠翠装饰的,桓温嫌它太奢侈,就把它烧了。少城旧址应当就在此地。所以能拾得小珠,并且时常有带眼儿的。”莫非正象像说的这样吧?
青泥珠
则天时,西国献毗娄博义天王下额骨及辟支佛舌,并清泥珠一枚。则天悬额及舌,以示百姓。颔大如胡床;舌青色,大如牛舌;珠类拇指,微青。后不知贵,以施西明寺僧。布金刚额中。后有讲席,胡人来听讲,见珠纵视,目不暂舍。如是积十余日,但于珠下谛视,而意不在讲,僧知其故,因问故欲买珠耶?胡云:“必若见卖,当致重价。”僧初索千贯,渐至万贯。胡悉不酬。遂定至十万贯,卖之。胡得珠,纳腿肉中,还西国。僧寻闻奏,则天敕求此胡。数日得之,使者问珠所在,胡云,以吞入腹。使者欲刳其腹,胡不得已,于腿中取出。则天召问:“贵价市此,焉所用之?”胡云:“西国有青泥泊,多珠珍宝。但苦泥深不可得。若以此珠投泊中,泥悉成水,其宝可得。”则天因宝持之。至玄宗时犹在。(出《广异记》)
【译文】
武则天时,西蕃某国献给她毗娄博义天王的下颔骨和辟支佛的舌头,并有青泥珠一枚。武则天把下颔骨和舌头悬挂起来让百姓看。下颔骨很大,像一把小交椅;舌头是青色的,大如牛舌头;珠子像拇指那么大,微微发青。武则天不知青泥珠的珍贵,把它送给西明寺的和尚了。和尚把这颗珠子装在金刚的脑门儿上。后来和尚讲经,有一个前来听讲的胡人见了这颗珠子就目不转睛地看。十几天里,他总在珠下凝视,心并不用在听讲上。和尚心里明白,于是向胡人道:“施主想要买这颗宝珠吗?”胡人说:“如果一定能卖,我保证出重价。”和尚最初的要价是一千贯,渐渐涨到一万贯,胡人全都答允。于是定到十万贯,成交。胡人买到此珠之后,剖开腿上的肉,把珠子纳入其中,然后回国。和尚不久就把这事向武则天禀奏了。武则天下今寻找这个胡人。几天之后,使者找到了那胡人,问他宝珠在什么地方,他说已经把宝珠吞到肚子里了。使者要剖开他的肚子检验,他没办法,只好从腿肉中取出宝珠来。武则天召见那胡人,问道:“你花重价买这珠子,要用它干什么呢?”胡人说:“西蕃某国有个青泥泊,泊中有许多珍珠宝贝。但是淤泥很深,无法将珍宝弄上来。如果把这颗青泥珠投到泊中,淤泥就会变成水,那些宝贝便可以得到了。”武则天于是拿青泥珠当宝贝。直到唐玄宗时,这珠还在。
径寸珠
近世有波斯胡人,至扶风逆旅,见方石在主人门外,盘桓数日。主人问其故。胡云:“我欲石捣帛。”因以钱二千求买。主人得钱甚悦,以石与之。胡载石出,对众(“对众”原作“封外”,据明抄本改)剖得径寸珠一枚。以刀破臂腋,藏其内,便还本国。随船泛海,行十余日,船忽欲没。舟人知是海神求宝,乃遍索之,无宝与神,因欲溺胡。胡惧,剖腋取珠。舟人咒云:“若求此珠,当有所领。”海神便出一手,其大多毛,捧珠而去。(出《广异记》)
【译文】
近世有一个波斯胡人,来到扶风的客栈,见主人家门外有一块方形石头,就围着这块石头转绕了好几天。主人问胡人为什么这样,胡人说他要买这块石头捶衣裳。于是他说他愿出两千钱买这块石头。主人很高兴,就把石头卖给胡人。胡人把石头运出来,当众敲碎石头,从中剖出一颗径寸的宝珠来。胡人用刀将自己臂腋处剖开,将宝珠藏在里面,就起程回国。在海上行了十几天,船突然遇到沉没的危险。摆船人知道这是海神向船中人索要珍宝,就逐个问谁身上带有贵宝,没有问出什么,无宝送给海神,于是摆船人要把胡人扔下海去。胡人恐惧,不得不剖开臂腋,把珠子献出来。摆船人冲大海说道:“如果想要此珠,就探出什么东西来领取吧!”海神便从水中伸出一只手来,手大而多毛,握着珠子没入水中。
宝珠
咸阳岳寺后,有周武帝冠,其上缀冠珠,大如瑞梅,历代不以为宝。天后时,有士人过寺,见珠,戏而取之。天大热,至寺门易衣,以底裹珠,放金刚脚下。因忘收之。翼日,便往扬州收债,途次陈留,宿于旅邸。夜闻胡斗宝,摄衣从而视之。因说冠上缀珠。诸胡大骇曰:“久知中国有此宝,方欲往求之。”士人言已遗之。胡等叹恨。告(“告”原作“苦”,据明抄本改)云:“若能至此,当有金帛相答。今往扬州,所债几何?”士人云:“五百千。”诸胡乃率五百千与之,令还取珠。士人至金刚脚下,珠犹尚存,持还见胡。胡等喜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