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九十一神一(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孙果然得到高官显位。他们认为这是神君在相助,对她更加尊崇。汉武帝即位时,太后把神君迎进宫中供奉起来,只能听见她在说话,却看不见神君本人。后来,一直到神君主动提出离宫时,这才营造柏梁台供她居住。当初,霍去病还十分贫寒时,常常到这里祈祷。后来有一次,神君现出原形,且着意打扮了一番,欲与霍去病交媾。霍去病不肯,并斥责神君道:"我总以为你是圣洁的,这才斋戒并向你祈福。可没想到你今天想与我淫乱,这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神明呢?!"从此霍去病决心永不再来,神君也感到十分惭愧。等到霍去病患了重病之后,皇帝让人为此向神君祈祷,神君说:"霍大将军的精气不足,注定短命呵。我曾经想通过男女交媾之法,用太一精给他补充一下,可以延长寿命的;然而,霍将军不懂我的意思,而且再也没有去过我那里……现在,他已经没有救了!"果然,霍去病不久就死去了。卫青被匈奴打败不到一年,神君便走了。东方朔纳宛若为妾,生了三个儿子。后来宛若和东方朔也都死了。
竹王
汉武帝时,有竹王兴于(于原作有。据明抄本改。)豚水。有一女子浣于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声,持破之,得一男儿。及长,遂雄夷濮,氏竹为姓。所损破竹,于夜成林,王祠竹林是也。王尝从人止大石上,命作羹。从者曰:"无水。"王以剑击石出水,今竹王水是也。后唐蒙开牂牁,斩竹王首。夷獠威怨,以竹王非血气所生,求为立祠。帝封三子为侯。及死,配父庙,今竹王三郎祠其神也。(出《水经》)
【译文】
汉武帝当朝的时候,有一位竹王兴起于豚水之间。那年,有一个女子在河边洗衣服,只见从上游漂来三节大竹子,流到她的两脚之间,推都推不走。仔细一听,竹子里有响动,她便将其破开,得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儿。他长大之后,遂称雄于夷陵濮阳一带。他以竹作姓氏,原来那三节被破开的大竹子,如今已在荒野里长成一片竹林,竹王祠旁边那片竹林便是。竹王曾经带个随从来到一块大石头上,让随从作羹来吃,随从说没有水。竹王用剑刺穿石头,那水便哗哗地流了出来,就是现在那股竹王水呵。后唐蒙打到牂牁郡,砍下了竹王的脑袋,当地人纷纷怨恨之。大家认为,由于竹王非血气所生,故请求为他修建祠庙。汉武帝封他(竹王)第三个儿子为侯。待他死后,葬在其父庙里。如今的竹王三郎祠就是其神呵。
刘向
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黑衣,植青藜之杖,扣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人乃吹杖端,赫然火出,因以照向,具说开辟以前。向因受《五行洪范》之文,辞说繁广,向乃裂裳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教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向子歆,从向授其术,向亦不悟此人也。(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汉成帝末年,刘向在天禄阁校阅书籍,正聚精会神地沉思之时,有一个老人趁夜色来到他的身帝。那老人穿一套黑衣服,拄着一根青黎杖,扣门而入。看见坐在暗处读书的刘向,老人吹了吹拐杖的顶端,竟然冒出一道火光,老人就举着拐杖为他照亮,并详说开天之前的事。刘向由于得到宣扬五行学说的《尚书》中《洪范》一文,其文长辞繁,刘向敞开衣带,认真记录他说的话。天亮之后,老人才走。刘向问他姓名,他回答说:"我是太一之神,天帝听说刘氏家族之子十分博学,因此下来教他呵。"然后从怀中掏出竹简,说道:"这里有天文地图之书,我把它送给你吧。"刘向之子刘歆,跟着刘向学习他传授的知识,可刘向却没有弄清楚他是个什么人。
何比干
汝南何比干,通律法。元朔中,公孙洪辟为廷尉右平,狱无冤民,号曰何公。征和初,去官在家。天大阴雨,昼寝,梦有客车骑。觉而一老妪年八十余,头尽白,求寄避雨。雨方甚,而妪衣履不濡。比干异之,延入座。须臾雨止,妪辞去,出送至门。跪谓比干曰:"君先出自后稷,尧至晋有阴德,及公之身,当继一人。今天赐策,以广公子孙。佩印绶者,当随简。"长九寸,凡百九十板。以授比干曰:"子孙佩印绶者,当随此算。"妪东行,忽不见。比干年五十八,有六男,后三岁,复生三男。徙平陵,八男去,一子留。常祭妪如东行,及终,遗令东首。自比干已下,与张氏俱授灵瑞。累世为名族。三辅旧语曰:"何氏策,张氏钧也。"(出《三辅决录》)
【译文】
汝南县有位何比干,精通律令法典。汉武帝元朔年间,公孙洪征召他作廷尉右平,监狱中没有关押一个受冤的百姓,人们称他为何公。武帝征和初年,他辞职回家。一天正下大雨,他白天就睡着了,梦见来了一辆大马车。接着,就发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婆从车上走下来,她的头发全白了。老太婆请求在此避雨。雨下得正急,而她衣服和鞋子却没有湿。何比干十分惊异,请她进屋落坐。一会儿雨停了,老太婆告辞,他出门相送。老太婆跪到地上对他说:"你的祖先是周族始祖后稷,从尧帝到晋文公已积下了阴德。现在到了你这代,应当再找一个继承人。今上天送竹简给你,以宽慰你的子孙后代。将来他们当中有佩以官吏印章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