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九十一神一(4/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人,而是土羊之神呵。因为你来到此地,我们故来拜见。"说完便没了踪影。秦始皇随即下令修建了这座土羊庙,至今香火不断,祭祀的供品不绝。
梅姑
秦时,丹阳县湖侧,有梅姑庙。生时有道术,能著履行水上。后负道法,夫怒杀之,投尸于水。乃随波漂流,至今庙处。巫人常会(会原作令。据明抄本改。)殡敛,不须坟葬,即时有方头漆棺在祠堂下。晦望之日,时见水雾中,暧然有著履形。庙左右不得取鱼射猎,辄有迷径溺没之患。巫云:"姑既伤死,所以恶见残杀。"(出《法苑珠林》)
【译文】
秦朝的时候,丹阳县的湖畔,有一座梅姑庙。这梅姑活着的时候有道术,能穿着鞋子在水面上行走,后来违背了道法,丈夫一气之下,把她杀死,并抛尸于水。梅姑的尸体随波漂流,一直漂到现在建庙之处。巫师们经常在这里集会,便将她的尸体收敛出殡,暂时没把她埋葬在坟墓里,而是装入祠堂下面正摆放着的一口方头漆木大棺材里。月亮最亮的日子,时常可以看见在水雾之中,隐隐约约地,梅姑穿着鞋子在行走。在庙的四周,禁止渔猎。违犯者则要遭受迷路或淹死灾祸。巫师们说:"梅姑自己是被杀害致死的,所以她不愿再见到残杀的情景,便采用这些办法来惩罚他们。"
秦始皇
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所出处。传云:"时有神能驱石下海。阳城十一山,今尽起立,嶷嶷东倾,如相随行状。又云: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皆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犹尔。秦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或云,非人功所建,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感其惠,乃通敬于神,求与相见。神云:"我形丑,约莫图我形,当与帝会。"始皇乃从石桥入三十里,与神相见。帝左右有巧者,潜以脚画。神怒曰:"帝负约,可速去。"始皇即转马。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出《三齐要略》)
【译文】
秦始皇造石桥,想跨过海去,看一看太阳升起的地方。传说,那时有个神仙能把石头赶下大海。阳城共有十一座山,如今全都巍然挺立,且向东倾斜,仿佛相随而行。又说,石山走得太慢,那神仙就用鞭子抽打,这些石头便会流出血来,石头没有不全变红的。不信你看,现在还是那个样子。还有人说,秦始皇在海里造的石桥,不是人工所能完成的,而是由海神立的桥墩。秦始皇感谢他的恩惠,便烧香祈祷,请求与之相见。海神说:"我的样子十分丑陋,咱们先约定好了,千万别把我画下来,这样我才能与你相会。"秦始皇当即答应下来,便从石桥上向海中走了三十里,与神相见。皇帝手下有个能人,暗中用脚把海神的相貌画了下来。海神发觉后大怒道:"想不到你这皇帝竟也负约,请你马上回去吧!"秦始皇没有办法,只好打转马头。那马前腿刚刚落地,后腿下面的石桥就崩塌了,仅仅使他登到岸上而已了。
观亭江神
秦时,有中宿县千里水观亭江神祠坛。经过有不恪者,必狂走入山,变为虎。中宿县民至洛,及路,见一行旅,寄其书曰:"吾家在亭庙前,石间悬藤即是也。但扣藤,自有应者。"乃归如言,果有二人从水中出,取书而沦。寻还云:"江伯欲见君。"此人不觉随去。便睹屋守精丽,饮食鲜香,言语接对,无异世间也。(出《南越志》)
【译文】
秦朝的时候,在中宿县千里水处有一座观亭江神祠坛。凡是经过这里而不恭谨者,必定要被弄得神志恍惚,狂走入山,变成一只大老虎。中宿县有一个百姓去洛阳,返回的路上,看见了一个出外旅行的人。那人让他捎一封书信,并说:"我家在观亭江神祠前面,那悬着枯藤的乱石中间便是了。只要拽一拽藤子,就会有人迎将出来的。"那人返回时一切都遵嘱而行,果然有两个人从水中跳了出来,接过书信又沉入水底。不一会儿,他们又回来说:"江神想见一见你。"这个人不知不觉地就跟了进去。只见眼前的房屋精美华丽,酒菜也颇为讲究;待人接物及言谈举止等,与人世间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宛若
汉武帝起柏梁台以处神君。神君者,长陵女,嫁为人妻。生一男,数岁死。女悼痛之,岁中亦死。死而有灵,其姒宛若祠之。遂闻言:宛若为主,民人多往请福,说人家小事,颇有验。平原君亦事之,其后子孙尊显。以为神君力,益尊贵。武帝即位,太后迎于宫中祭之。闻其言,不见其人。至是神君求出,乃营柏梁台舍之。初霍去病微时,数自祷神。神君乃见其形,自修饰,欲与去病交接。去病不肯,责神君曰:"吾以神君清洁,故斋戒祈福。今欲为淫,此非神明也。"自绝不复往,神君亦惭。及去病疾笃,上令祷神君。神君曰:"霍将军精气少,命不长。吾尝欲以太一精补之,可得延年。霍将军不晓此意,乃见断绝。今不可救也。"去病竟卒。卫太子未败一年,神君乃去。东方朔娶宛若为小妻,生子三人,与朔俱死。(出《汉武故事》)
【译文】
汉武帝刘彻筑起一座柏梁台,用来供神君居住。神君原来是长陵县令的女儿,后来嫁给人家做妻子。她生了一个小男孩儿,不几岁就死了;她悲痛万分,哀伤不已,当年也死了。她死后常常显灵。她的姐姐宛若为她建起一座祠堂。随即听说宛若在这里做了主持,老百姓不断前来祈祷,并顺嘴说些家里人的小事情,还挺灵验。平原君也来这里祈祷,以后他的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