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七十八梦三(7/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慎仪和众学士联名向皇帝祝贺,都认为玉者是皇帝之宝,带者是有大军功之兆,盘者则是江山永固之象,这是个吉梦,不能作其他理解。
辛夤逊
孟蜀翰林学士辛夤逊,顷年在青城山居。其居则古道院,在一峰之顶,内塑像皇姑,则唐玄宗之子也。一夕,梦见皇姑召之,谓曰:"汝可食杏仁,令汝聪利,老而弥壮,心力不倦,亦资于年寿矣。汝有道性,不久住此,须出佐理当代。夤逊梦中拜请法制,则与申天师怡神论中者同。夤逊遂日日食之,令老而轻健,年愈从心,犹多著述。又梦掌中草不绝,(绝原作脱。据明抄本改。)后来内制草数年。复掌选,心力不倦。因知申天师怡神论中仙方。尽可验矣。(出《野人闲话》)
【译文】
孟蜀之地的翰林学士辛夤逊,常年住在青城的大山里。他住的地方是一座古旧的道院,在一座山峰的顶上,里头塑着皇姑的像,这皇姑则是唐玄宗的女儿。一天晚上,辛夤逊梦见皇姑召见他,并对他说:"你应该吃杏仁呵。它可以使你聪明,老来更健壮,心力永不疲倦,也是追求长寿的资本呵。你有道性,不能长久住在这里,应该辅佐当代天子治理国家。"辛夤逊在梦中向她请教有什么好的办法和主张,皇姑只说这和申天师的《怡神论》是相同的。接着,辛夤逊便天天吃这种药,越老越显得年轻康健,从未有力不从心之感,还写了许多著作。他又梦见自己掌上生草,怎么也拔不尽。后来果然在内侍省起草文书数年,后又掌管殿试大权,心力不倦,因为他知道申天师《怡神论》的药方。梦真的应验了。
何致雍
何致雍者,贾人之子也。幼而爽俊好学。尝从其叔,泊舟皖口。其叔夜梦一人若官吏,乘马从数仆,来往岸侧。遍阅舟船人物之数。复一人自后呼曰:"何仆射在此,勿惊之。"对曰:"诺,不敢惊。"既寤,遍访邻舟之人,皆无姓何者。乃移舟入深浦中。翌日,大风涛,所泊之舟皆没,唯何氏存。叔父乃谓致雍曰:"我家世贫贱,吾复老矣,何仆射必汝也!善自爱。"致雍后从知于湖南,为节度判官。会楚王殷自称尊号,以致雍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致雍自谓当作相,而居师长之任。后楚王希范嗣立,复去帝号,以致雍为节度判官检校仆射。竟卒于任。(出《稽神录》)
【译文】
何致雍是商人的儿子,少年时爽朗英俊勤奋好学。他曾经跟着叔父,行船在皖口。他的叔叔晚上梦见一个人,像个官吏,骑在马上,后头跟着不少随从,来到岸边,仔细清点水中船只和人员的数量。这时,又有一人从后而喊到:"何仆射在这里,不要惊扰他!"回答说:"是的,不敢惊扰。"他随即醒来,把周围船上的人都问遍了,也没有一个姓何的。于是,他们就把船驶入水深处。第二天,风涛大作,所停泊的船只全都沉没了,只有他们何家的船幸免遇难。叔叔对何致雍说:"我家道穷苦,又老了,何仆射一定是你了!你可要自爱自强呵!"何致雍后来到湖南求学读书,做了个节度判官。到五代楚王马殷时自称尊号时,被封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他自己则认为可以作宰相,而居师长之任。后来楚王马希范登基,复去帝号,封何致雍为节度判官检校仆射。他最后死于任上。
郭仁表
伪吴春坊吏郭仁表居冶(冶原作治。据明抄本改。)城北。甲寅岁,因得疾沉痼,忽梦道士衣金花紫帔,从一小童,自门入,坐其堂上。仁表初不甚敬,因问疾何时可愈。道士色厉曰:"甚则有之。"即寤,疾甚。数夜,复梦前道士至,因叩头逊谢。久之,道士色解,索纸笔。仁表以为将疏方,即跪奉之。道士书而授之,其辞曰:"飘风暴雨可思惟,鹤望巢门敛翅飞。'吾道之宗正可依,万物之先数在兹,不能行此欲何为?"梦中不晓其义,将问之,童子摇手曰:"不可。"拜谢,道士自西北而去。因尔疾愈。(出《稽神录》)
【译文】
五代时,吴国有个春坊吏家住在冶城城北。甲寅年,患重病久治不愈。一日,忽然梦见有位道士披着一件金花紫帔,跟着一位小童,走进门来,坐在堂上。郭仁表开始不很客气,开口就问自己的病何时能好。那道士厉色说:"你只能越来越重!"当即醒来,他的病真的加重了。几夜之后,郭仁表又梦见那位道士来了,使急忙叩头谢罪。过了一会儿,道士的脸色渐渐好转,向他要笔和纸。他以为道士要开药方,当即跪下将笔纸奉上。道士写完送给他,只见纸上写道:"飘风暴雨可思惟,鹤望巢门敛翅飞,吾道之宗正可依,万物之先数在兹,不能行此欲何为?!"郭仁表梦中不知道这诗的意义,想问问,那童子却摆摆手说:"不行。"他只好揖手拜谢,看着那道士向西北方向而去。醒来之后,他的病就好了。
王玙
伪吴鄂帅王玙少为小将,从军围颍州,夜梦道士告之曰:"旦有流星堕地,能避之,当至将相。"明日,众军攻城,城中矢石如雨。玙仗剑,倚栅木而督战。俄有大石,正中其栅木及玙。铠甲之半皆糜碎,而玙无伤。因叹曰:"流星正尔耶。"由是自负,卒至大官。(出《稽神录》)
【译文】
五代十国时,吴国鄂州的主帅王玙少年就是一员小将。他随军攻打颍州,晚上梦见一位道士告诉他说:"明天早晨有流星坠落于地,你如果能避开,就能够官至将相。"第二天,众军开始攻城,城中的箭和石头像雨点一般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