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五十六嘲诮四(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仅是刚刚听说,原来的官衔还在么,送信的只是打个招呼,真可以载入笑林了。"京城的人都把此事当做话柄。按当时惯例,小尹和大尹,在一般交往的宴席上,必须以礼相隔,即使拜了新官,也要等接到敕令才可同席。"
韦蟾
韦蟾左丞至长乐驿,见李玚给事题名,走笔书其侧曰:"渭水秦山照眼明,希仁何事寡诗情。只因学得虞姬婿,书字才能记姓名。"(出《摭言》)
【译文】
左丞韦蟾来到长乐驿,看到那里有给事李玚的题名,便提笔在旁边题一首诗:"渭水秦山这样明媚秀丽的河山展现在你的眼前,可你为什么这样缺少诗情画意。可见你是学得了只为沽名钓誉的楚霸王,所以写字才只是写自己的姓名。"
封抱一
唐封抱一任栎阳尉,有客过之。既短,又患眼及鼻塞。抱一用《千字文》语作嘲之。诗曰:"面作天地玄,鼻有雁门紫,既无左达承,何劳罔谈彼。"(出《启颜录》)
【译文】
唐朝时,封抱一任栎阳县尉。有个客人来拜访他,那人个子很矮,又患有眼疾,鼻子也不通气。他使用《千字文》语讽刺那个人,其中有诗写道:"脸面和天地一般难连接,鼻子象雁门一样难通信息,既是没有可接达承接的,还好说什么呢?"
崔涯
唐崔涯,吴楚狂士也,与张祜齐名。每题诗于倡肆,无不诵之于衢路。誉之则车马继来,毁之则杯盘失措。尝嘲一妓曰:"虽得苏方木,犹贪玳瑁皮。怀胎十个月,生下昆仑儿。"又"布袍披袄火烧毡,纸补箜篌麻接弦。更着一双皮屐子,纥梯纥榻出门前。"又嘲李端端:黄昏不语不知行,鼻似烟窗耳似铛。独把象牙梳插鬓,昆仑山上月初生。"端端得诗,忧心如病。使院饮回。遥见二子,蹑屐而行,乃道傍再拜,兢惕曰:"端端只候三郎六郎,伏望哀之。"乃重赠一绝句以饰之云:"觅得黄骝鞁绣鞍,善和坊里取端端。扬州近日浑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于是豪富之士,复臻其门。或戏之曰:"李家娘子,才出墨池,便登雪岭,何为一日黑白不均?"红楼以为倡乐,无不畏其嘲谑也。祜、涯久在维扬,天下晏清,篇词纵逸,贵达钦惮,呼吸风生。(出《云溪友议》)
【译文】
唐代的崔涯,是吴楚之地的狂人,与张祜齐名。常常题诗于妓院,每一首诗写成之后,无不在大街上传诵的。受到人们称赞时,便乘上车马欢奔而去;遭到人们批评时,就会发火而弄得杯盘狼藉。曾嘲弄一个妓女说:"虽然得到了苏方木,还贪图玳瑁皮。怀胎十个月,生下个昆仑儿。"又讽刺道:"穿着布袍披着小袄铺着红毡,用的是用纸补过用麻绳接弦的箜篌(乐器),脚登一双皮拖鞋,咯噔咯噔地走出门来。"又嘲弄李端端道:"晚上不喊叫不会走路,鼻子象个烟筒耳朵象两个铃铛。唯独你把一只象牙梳子插于鬓角,真好象昆仑山里刚生出的月亮。"李端端得到这首诗后,心中忧郁得象得了病一样。有一次她到妓院外边饮酒回来,很远看见有两个男人过来,她便蹑手蹑脚地走起路来,并在道旁一拜再拜,小心谨慎地说道:"端端在这里恭候二位了,希望能可怜同情她。于是崔涯又赠与她一首绝句,对她夸饰一番:'如果你是一只好马想要找到好鞍,那就请到善和坊里去找端端。扬州城里近来的浑家都很差劲,只有一朵可人,她简直就是一朵白牡丹。"于是那些富豪阔少又重新找上门来。有人戏言道:"李家娘子,才出墨池,便又登上雪岭,为什么一天之内如此黑白不均啊?"红楼都是经营娼乐的,没有一家不怕崔涯题诗嘲谑的。张祜、崔涯久住扬州,当时天下太平,诗篇写得恣纵放荡,那些显达富豪都很钦服惧怕他们,他们要喘口气都觉得象是要刮大风。
李宣古
唐澧州宴,酒乣崔云娘形貌瘦瘠,每戏调,举罚众宾,兼恃歌声,自以为郢人之妙。李宣古当筵一咏,遂至箝口。诗曰:"何事最堪悲,云娘只首奇。瘦拳抛令急,长嘴出歌迟。只见肩侵鬓,唯忧骨透皮。不须当户立,头上有钟馗。"(出《云溪友议》)
【译文】
唐代时,澧州这个地方的人常有聚宴。有一个酒家的女招待崔云娘本来长得瘦骨露相,可每次戏闹,总要罚大家都得喝酒,加上她会唱歌,自以为是澧州这地方最美妙的人了。有一回李宣古在宴席上咏诗一首,竟使她当场张口结舌。诗咏道:"什么事最可悲?云娘的脑袋就够奇的了。精瘦的拳头猜酒令的时候出拳倒挺快,长长的大嘴一唱曲却很迟缓。只见她脑袋下陷,两肩都快挨着耳鬓了,更担心她的骨头会透过肉皮。用不着她站在屋子中间,她那钟馗一样的尊容就足以把人吓跑了。"
杜牧
唐杜牧罢宣州幕,经陕,有酒乣,肥硕而词詟,牧赠诗云:"盘古当时有远孙,尚令今日逞家门。一车白土将泥项,十幅红旗补破裩。尾官寺里逢行迹,华岳山前见掌痕。不须啼哭愁难嫁,待与将书问岳(明抄本问岳作报乐。云溪友议同。)神。"(出《云溪友议》)
【译文】
唐朝的杜牧辞去宣州幕职,路经陕西时,在酒店里看见一个女招待胖而又害怕讲话,他便赠诗道:"当年的盘古有后人,让她在今天还要显示其家门。她把一车白土都涂抹在脖子上,把十幅红色旗布补在破裤子上。尾官寺里能遇到她的行迹,华岳山前可以见到她的双掌。不必哭哭啼啼地发愁嫁不出去,只要你写封信问问山神就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