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五十二诙谐八(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之,君子不耻其言之不出,耳恭之不逮。"况未(明抄本未作今)丧乱,天下阻兵,虽负荷奇才,不能为计。而朱朴一儒生,恃区区之辩,欲其整乱,祗取辱焉。宜其涓缕未申,而黜放已至,故大为识者之所嗤也。(出《北梦琐言》)
又 太祖入觐昭宣。昭宗开宴,坐定。伶伦百戏在焉。俳恒□□圣。先祝帝德,然后说元勋梁王之功业曰:"我元勋梁王,五百年间生之贤。"九优太史胡趱应曰:"酌然如此。□□□□□□固教朝廷如□向侍宴臣僚无不失色,梁太祖但笑而已。昭宗不怿,如无奈何。趱又自好博奕。尝独跨一驴,日到故人家棋,多早去晚归。年岁之间,不曾暂辍。每到其家,主人必戒家童曰:"与都知于后院喂饲驴子。"趱甚感之。夜则跨归。一日非时宣召,趱仓忙索驴。及牵前至,则觉喘气,通体汗流,乃正与主人拽磑耳。趱方知自来与其家拽磨。明早,复展步而至,主人亦曰:"与都知抬举驴子。"曰:"驴子今日偶来不得。"主人曰:"何也?"趱曰:"只从昨回宅,便患头旋恶心,起止未得,且乞假将息。"主人亦大笑。□以趱之黠也如是,而不知其所乘,经年与人旋磑亨利,亦数为同人对衔揶揄之。(出《玉堂闲话》)
【译文】
唐咸通年间,杂耍艺人李可及滑稽而善开玩笑,而且超出一般人。虽然有点荒唐,但他的乖巧机敏也是不可多得的。曾有一回延庆节时,道士和尚讲论完毕后,接着要演杂戏,李可及便穿戴上大袍宽带,整理衣装后升座。自称对儒、佛、道三教无所不知晓。偶尔一位坐着的人问道:"你既然说通晓三教,那请问释迦如来是什么人?"李可及说:"是妇人。"提问的惊奇道:"什么?"李可及道:"《金刚经》在谈到释迦如来时说:'敷座而座'。如果不是妇人,那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讲夫坐然后儿坐呢?"皇上听后乐得张开嘴。那人又问:"太上老君是什么人?"李可及道:"也是妇人。"提问的更加不明白。李可及于是说道:"《道德经》上引过太上老君的话,'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倘若太上老君不是妇人,怎么会患有身孕呢?"皇上大为高兴。那人又问:"文宣王(孔子)是什么人?"李可及说:"妇人。"那人道:"怎么会知道他是女人?"李可及道:"《论语》记载着文宣王的话呀,'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如果不是妇人,为什么要等待出嫁呢?"皇上心里极欢悦。于是赐赏极丰厚。
又唐朝天复元年,凤翔李茂贞请求入朝奏事,昭宗召见于安福楼,李茂贞眼泪纵横地陈述了自己救国的主张。此时宰相崔胤密秘上奏说:"李茂贞是个奸人,不可轻信,陛下应宽怀些对待也。"第二天,皇上在寿春殿赐宴,李茂贞素装乘轿,进入金銮门,换了衣服才去赴宴。人们都以为自前代帝王以来,专横跋扈,这样的事从未有过。当时,中官韩全诲与李茂贞结交很深,崔胤对他畏惧。从此以后,也结交了朱全忠。后来到了把皇上强行从开封迁至洛阳时,便让王子带护驾,崔胤守于左右。此前李茂贞进关,放火烧了京城,居民几乎逃尽。有回宴会,教坊乐手安辔新称李茂贞是"火龙子",李茂贞不安地低下头,而背地里怒道:"日后定杀这小子。"安辔新听说后,便请求到岐下去拜见李茂贞。李茂贞一见他就大骂:"你这奸贼还有什么脸回来见我,当来求乞!"安辔新道:"只是想拜见,决不敢有任何冒犯。"李茂贞道:"像你这样的贱骨头,为什么不求乞?"安辔新道:"京城这几天虽只卖麸子和烧炭,这就治得很好了,为何还要求乞?"李茂贞大笑,厚赏与他。
又唐朝光化年间,朱朴由《毛诗》博士拜为宰相。朱朴依仗自己能言善辩,说他可安抚天下。于是由藩王的引荐,才使昭宗听说他,因此才有此任命。昭宗召他对答的那天,朱朴陈述了几项治国之策。每句话后都说臣一定要为皇上尽力,到握有大权时,没有任何成就,必然是皇恩一天不如一天,内忧外患连绵不断。有一天宫中设宴,艺人穆刀绫扮做念经的人,走到朱朴面前大声讥讽道:"似乎见到朱相时,又觉得他不相了。"第二天出宫,有人议论道:"做宰相的自古有之,君之不耻笑有话不多说的,而耻笑那些态度谦恭却又做不到的人。何况国家尚未丧乱,天下驻有重兵,虽然身怀奇才,却拿不出大计。朱朴不过是一介书生,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想要整治乱世,只能是自取其辱。"难怪他刚刚任职,便被罢官。因而被熟悉他的人大为讥笑。
又朱全忠(即后来杀昭宗称帝的梁太祖)进见昭宗,在昭宣宫设宴。坐下之后,演出了歌舞杂技。……先颂扬皇上的功德,然后叙说元勋梁王朱全忠的功绩说:"我元勋梁王,五百年间方出这样一个贤人。"九优太史胡趱应声道:"当然是这样……"陪宴的臣僚无不大惊失色。朱全忠只是笑了笑,皇上却很不高兴,而无可奈何。胡趱一向喜好下棋。经常独骑一驴,到朋友家去玩,多是早晨去晚上才回来。一年之间,从不间断。每到朋友家,主人必然要告诉家童说:"到后院去把都知的驴子喂上。"胡趱很感激他。直到晚上才骑驴回去。一天,在不该召见的时候突然传来皇上要召他进宫,胡趱慌忙去找驴。等把驴牵到他跟前,只见那驴喘息不止,满身流汗,原来是正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