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五十二诙谐八(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独居闲处,孤陋寡闻,虽然也一再注意倾听着社会的动向,但终未做官从政。这样的人不能坚守高尚的情操,一心想追逐物质享受。幻想在家端起热的,希望再有凉的,想起酒来就像满身污垢需要洗澡那样渴望。希望老人能饱食烹宰的美味,而我就是饥饿也满足于糟糠。我们盼望着那难得的佳讯,真心诚意地等待着恩惠的降临。承蒙您的仁慈恻隐之心,能济弱扶倾,希望能看得清楚回答的详细,使所有渠塘的荷花都淋透雨水。我一定叩首再拜,还将修碑刻铭。我们已诚惶诚恐了,就像是走在薄冰上。
山东佐史
唐山东一老佐史,前后县令,无不遭侮。家致巨富。令初至者,皆以文案试之,即知强弱。有令初至,因差丁造名簿,将身点过。有姓向名明府者、姓宋名郎君者、姓成名老鼠者、姓张名破袋者,此佐史故超越次第,使其名一处,以观明府强弱。先唤张破袋、成老鼠、宋郎君、向明府,其县令但点头而已,意无所问。佐史出而喜曰:"帽底可知。"竟还即卖之。(出《启颜录》)
【译文】
唐朝时山东有一个县衙中的老官吏,前后来过几任县令,没有不受过他侮辱的。后来家中极富有。凡是新来的县令,他都是先以文案试试他,便知道他的水平高低。有这么一个县官,刚刚到任时,让人制了一个点名簿,然后对每个人查点。这其中有姓向名叫明府的,有姓宋名叫郎君的,有姓成名叫老鼠的,有姓张名叫破袋的。这个老官吏点名时,故意打乱名字的次序,使这些人名重新排在一起,以观察那位县官是强还是弱。他喊道:"张破袋,成老鼠,宋郎君,向明府。"只见那县官仅点头而已,没有追问的意思。这老吏出来后喜滋滋地说:"底细一眼可看透。"竟然还卖弄炫耀自己。
罗隐
唐罗隐与周繇分深,谓隐曰:"阁下有女障子诗极好,乃为绝唱。"隐不喻何为也。曰:"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是隐题花诗。隐抚掌大笑。(出《抒情诗》)
【译文】
唐代的罗隐与周繇情谊很深,周繇对罗隐说:"阁下有一首题在屏障上描写女人的诗好极了,可称得上绝唱了!"罗隐不明白此话何意,周繇背诵道:"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是罗隐的题花诗。他击掌大笑。
卢延让
唐卢延让业诗,二十五举方登第。卷中有"狐冲官道过。狗触店门开"之句,租庸调张浚亲见此事,每称赏之。又有"饿猫临鼠穴,馋犬舔鱼砧"句,为中书令成汭所赏。又有"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为蜀王建所赏。卢谓人曰:"平生投谒公卿,不意得力于猫鼠狗子也。"人闻而笑之。(出《北梦琐言》)
【译文】
唐朝时有个叫卢延让的人,致力于诗歌写作。考了二十五次,方考中进士。试卷中有"狐冲官道过"、"狗触店门开"之类的句子、租庸调张浚亲眼见过这些诗句,每每称赞他的诗写得好。还有"饿猫临鼠穴"、"馋犬舔鱼砧"的诗句,也被中书令成汭所赞赏。还有"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也为蜀王建所欣赏。卢延让对人说:"平生投拜公卿门第,想不到得力于猫、鼠、狗!"人们听了都很发笑。
俳优人
唐咸通中,俳优人李可及滑稽谐戏,独出辈流,虽不能托谊谕,然巧智敏捷,亦不可多得。尝因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褒衣博带,摄齐以升座,自称三教论衡。偶坐者问曰:"既言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妇人。"问者惊曰:"何也?"曰:"《金刚经》云:'敷座而座',或非妇人。何烦夫坐然后儿坐也。"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谕。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傥非为妇人,何患于有娠乎?"上大悦。又问曰:"文宣王何人也?"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向非妇人,待嫁奚为?"上意极欢,宠锡颇厚。(出《唐阙史》)
又 天复元年,凤翔李茂贞请入朝奏事。昭宗御安福楼,茂贞涕泣陈匡救之言。时崔相胤密奏曰:"此奸人也,未足为信,陛下宜宽怀待之。"翌日,宴于寿春殿,茂贞肩舆披褐(明抄本肩作乘,褐作甲),入金銮门,易服赴宴。咸以为前代跋扈,未之有也。时中官韩全诲深结茂贞,崔相惧之,自此亦结朱全忠,竟致汴州迎驾,劫迁入洛之始。以(明抄本始以作祸矣)王子带召戎,崔胤比之。先是茂贞入关,放火烧京阙,居人殆尽。是宴也,教坊优人安辔新,号茂贞为'火龙子',茂贞惭惕俯首。仍窃怒曰:"他日会杀此竖子。"安闻之,因请告,往岐下谒茂贞。茂贞见之,大诟曰:"此赋胡颜敢来邪?当求乞耳。"安曰:"只思上谒,非敢有干也。"茂贞曰:"贫俭若斯,胡不求乞?"安曰:"京城近日但卖麸炭,便足一生,何在求乞?"茂贞大笑而厚赐之。(出《北梦琐言》)
又 光化中,朱朴自《毛诗》博士拜相。而朴恃其口辩,谓可安致太平。由藩王引导,闻于昭宗,遂有此命。对扬之日,而陈言数条,每言臣必为陛下致之。洎操大柄,殊无所成,自是恩泽日衰,中外腾沸。内宴日,俳优穆刀绫作念经行者,至前朗讽曰:"若见朱相,即是非相。"翌日出宫。时人语曰:"故为相自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