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四十七诙谐三(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讲堂,由大德法师主讲。僧人和世俗人里有人听不太懂,或有些地方不好理解。皇上让大家在一起议论一下,一些人旁征博引一些大道理,讲述进入佛门的途径,讲的都很高雅正确。石动筒最后一个发言,问大德法师:"我暂且请教大德法师一个小问题,佛祖经常骑乘什么?"大德法师回答说:"有时坐千叶莲花,有时骑六牙白象。"石动筒说:"大德法师你现在不阅读经书,不知道佛祖乘骑的是什么。"大德法师问:"施主读看经书,你说佛祖骑的是什么?"石动筒回答说:"佛祖骑的是牛啊。"大德法师问:"怎么知道是牛呢?"石动筒说:"经书上说,世人敬仰的佛祖特别奇特(按:特,既公牛的意思,泛指牛。),不是骑牛吗?"在场的僧人和俗人,听了都哈哈大笑。石动筒又对大德法师说:"法师既然不知道佛祖经常骑牛,现在我再问您一个佛经上的问题。近来,我读经书,常常遇到上面动辄说价值百千两黄金。我不知道百千两黄金总共有多少斤?"大德法师又回答不上来了。高祖曾经在宫内设置道场,当时有一位法师讲解佛经,讲授的题目是"无一无二无是无非"。高祖登上高位坐在上面讲话,还让大家研讨"无一无二无是无非"这一旧题。当场让有学问的人士和在国学学习的学士,以及大德法师,谈这个议题说法各式各样,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谈得特别透彻,让人信服。石动筒当即说我要讲,一定能让大德法师没话可讲。高祖大□□□高坐,石动筒手提衣襟远远地站在那儿,问大德法师:"你看我有几只脚?"大德法师说:"你有两只脚。"石动筒这次翘起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后面,一只脚站立着问大德法师:"再看看我有几只脚?"大德法师回答说:"两只脚。"石动筒说:"我刚才有两只脚,现在只有一只脚了。若不然怎么能无一无二呢。"大德法师:"如果有两只脚是真实的,不应该有一只脚。脚既然只有一只,那么,眼睛看到的两只脚就不是真实的。石动筒□□认为大德法师这样翻过来调过去的诡辩没有终极的时候,不能找到难住他的道理,于是对大德法师说:"刚才我伧促地向法师提出的,不是个好议题。法师说无一无二,无是无非。现在问法师一个问题,不行不回答。我请问大德法师,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朝中没有两个皇上。现在,皇上一个人,驾御统治普天下。大德法师难道您还能说无一吗?易卜有乾卦、坤卦,天上有日有月。将星辰伴着天子,就是二人。法师您难道还能说无二吗?现在,皇上广施恩德,没有黑暗的地方不能照亮的。各种生物、草木,都在皇上的恩泽下生存着,法师您难道还能说无是?现在普天下都是我大齐的疆土,各个小国都归顺称臣,只有宇文毓这只黑獭,单独跟我大齐抗衡。法师您难道还能说无非吗?"于是,大德法师沉默不语,无话可答。高祖拍着巴掌大笑不止。还有一次,高祖将朝中有知识的人召集在一起开研讨会,讨论"酬难非一"这样一个论题。石动筒等到别人讲完了他才讲。石动筒问参加研讨会的人:"诸位先生们,你们知道天姓什么吗?"一位博士回答说:"天子姓高(按:此处的'天子'指北齐文宣帝高洋。这位博士用偷换概念的方法企图难住石动筒。)。"石动筒说:"天子姓高,天不必姓高。你这是效仿'蜀臣秦密'的论辩,原本就不是什么新货色。正统的经书上,记载着天姓什么。先生可以引正经上的说法,没有必要假借那些旧东西。"这位博士说:"不知道什么经书上,记载着天姓什么?"石动筒说:"先生您啊一点也不读书,《孝经》上已经告诉你天姓了嘛。先生没见到《孝经》上说:'父子之道,天姓也。',难道不是天姓吗?"高祖听了后,大笑不止。一次,石动筒在国学里阅读那些博士们写的论文。其中,有篇论文中说:'孔子弟子,达者七十二人。'"石动筒问这位博士:"孔子的弟子中贤达的有七十二人,其中有多少人已经戴冠(按:古人男二十可戴冠,意为长大成人。)?有多少人没有戴冠?"这位博士回答说"经传上面没有记载。"石动筒说:"先生读经传,为什么不理解呢?孔老夫子的七十二位贤达弟子中,已戴冠的有三十人,没戴冠的有四十二人。"这位博士问:"你根据那篇经书得到这个答案的。石动筒说:"《论语》上说:'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人啊。'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人啊。加在一块,难道不是七十二人吗?"在场的人听了后,都捧腹大笑。这位博士再也没话可讲了。
徐之才
齐西阳王高平徐之才博识,有口辨。父雄,祖成伯,并善(明抄本善下空一字,按《北齐书》徐之才传,疑当是"医"字。)术世传其业。纳言祖孝征戏之,呼为"师公"。之才曰:"即为汝师,复又汝公。在三之义,顿居其两。"孝征仆射莹之子。之才尝以剧谈调仆射魏收。收熟视之曰:面似小家方相。"之才答曰:"若尔,便是卿之葬具。"(出《谈薮》)
【译文】
北齐西阳王属下高平县人徐之才博学多识,能言善辩。徐之才的父亲徐雄、祖父徐成伯,都擅长医术,世代相传。主管出纳王命的官员祖孝徵开玩笑地叫徐之才的父亲为"师公"。徐之才说"即是你的老师,又是你的父亲。尹、父、师,立时就占了两项啊!"祖孝徵,是仆射祖莹的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