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四十一谄佞三(5/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失去了希望。如果不考虑到国家的危亡,只恐怕也会失之于仁慈孝道。何况京城成都,玉宇金阙、宝殿珠楼。皇宫内的御苑上林,琼地四周环抱着花圃,阵阵花香布满整个宫院,祥瑞的甘露盛满玉盘。要听天上的仙乐,可让宫中乐师演奏九韶之乐;欲观回雪的舞蹈,方命梨园歌使献演八俏之舞。可以在清虚的皇家寺院里,跟神仙们顿着相聚;可以在华丽的宫中阆苑中,观赏高雅的歌舞表演。人间最美好的景致都在我们的京城成都,可以随时供皇上您游乐观赏,完全能满足您观奇猎异的意愿。何必非去那么遥远荒僻的地方,去看那些荒山恶水呢?这样不顾长途跋涉的劳顿对圣体造成的损害,又有什么益处呢?现在正赶上岐山以南动乱不安,汴京的小朝廷已经灭亡。中原有人正在争夺天下,政局处在动荡中。整个国家的黎民百姓正曹受苦难,到处都是盗贼横行。纵然是我蜀国边境没有战事的危险,中原内地尚存心腹之患。皇上您正逢千年难遇的大好时机。您以一国之君而称尊天下,既有文德又有武功,身负经天纬地的才干。您的孝道超越虞舜,您的仁德胜过夏汤。各种条件部已俱备,日理万机不受干扰。您聪明睿智,博才明达;审时度势,随机变通;深谋远虑,足智多谋;志向宏大,独怀英才。且刚刚登上帝位,正值青春年少。既承继下先皇开创的基业,又据有山川的险要。但是不远听深察,居安思危,也成就不了大业。须打开各路大门,广泛延揽贤才。总领万邦行使经国的大业,自始至终都具备这些德尚,庄严地位居帝位上面。使您的恩德与威严同时行使,奖惩分明,赏罚得当。平均分配您的恩惠,普遍照顾到穷困的地方。让人民里外都感到宽松舒畅,使子孙万代永远昌盛。广布泽德于黎民百姓。长立伟大的功业于劳苦众生。同时,还要选拔精兵良将组成强大的军队,谋划兴邦立国的大业。制止住对方的嚣张气焰,壮大我们的威摄力量。喂养好战马,训练好兵士,准备下充足的粮草,打制好坚利的武器。对方如果稍有举动,我们立即大兵陈境平推过去。眼下正是成就大业的好机会啊!我们大力实行的是以仁义治理天下的王道,自然各种神灵都会保祐我们的。四海之内都会归附我们的仁政,万众一心就会形成无坚不摧的钢铁长城,一定会治理好整个国家的。眼下我们蜀国特别强盛,所有国家都赶不上。我们蜀国贤达之士满朝皆是,而且有您这样圣明的皇帝在执掌这个国家的朝政。我唯一的愿望就是:黎民百姓能过上贞观年间的太平安乐的生活,皇上您比唐朝的开国皇帝太宗还要圣明勤勉。能够纳购良药苦口之言,听取我的这番浅陋的见解。倍加爱惜国家社稷,悉心疗治军民的疾苦。象周武王那样听取直言使国家昌盛发达,知晓辛纣王缄住人口,不听劝谏最后灭国丧权的教训。杜绝掩饰过失拒绝劝谏的事情,发扬当面批评殿上争论的风气。承袭我朝的圣明,发扬我皇的教化。皇上您不要只看到京城成都居民稠密,就说京城繁华。其实是京城以外的地方凌落残破,无法居住生活,所以才都竞相奔趋到京城中来,暂且苟活偷生。现在京外各州郡县,官吏暴虐,鱼肉百姓。百姓几乎都不能正常地耕田种地操持家业。随处可见许多荒芜的田亩,到处都有成群的盗贼。因此恳望皇上广派心腹之人,到各处去调查搜集材料报告您知晓。况且,蜀国有始以来创立基业的人,多数都缺乏深谋远虑,宏图大志。有的人德政施行不到两朝,有的人国家的福祚延续不到七代。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刚刚即位就归降了曹魏的大将邓艾,西晋时的蜀主李势,桓温率兵入蜀便立即顺服。他们亡国的原因,都在于不能听取直言劝戒,不能顾及朝中政务,不能施行仁义的德政,不体念黎民百姓的苦难。以至国人的心没有一个忠诚于你,山河的险要也不足以凭借。皇上您最圣明,象唐尧,如虞舜,蜀汉的后主刘禅怎么能跟您相媲美呢?西晋时的蜀主李势怎么能跟您相伦比呢?您有宽厚仁慈至孝的名声,有远见深谋图强的策略。您从不听信谄言媚语,从不恣情沉缅酒色。时事的变化,都有可以预兆的迹象;动静相替、治乱更叠,无一不是经久的。只要皇上您能作好准备、因势利导,就一定能建树万年不朽的基业,最终将成为四海之内的国君。我希望皇上暂且停住车马,且莫远离京都。静候中原内地战事息灭。八方前来朝拜您,普天下的人心都归附皇上。就象诸条江河奔向大海,众多蚂蚁慕恋腥膻。有道德的人,自己就会扩大影响,威名远震;无所用心的人,没有人会仰慕服你的。非但要巡行天水,而且直接便可以坐在长安的金殿上。这是我这个作臣子的最大的恳求,举国上下最深切的愿望。我听说天子有七位敢于直谏劝诫的忠臣,虽然无道,也不会失去他的天下。因此,立即说出我的真诚的恳求,来劝谏圣主您。不用记载在为官的档案里图升迁,也不想用此来沽得好的名声,也不是有意诋毁皇上。而是讲明事理为皇上担心。虽然没有汉朱云折断殿不监直言相诉的能力。但是却有触犯皇上的罪过。我不躲避被处死或者被流放的罪过,擅自叩启宫门。我死就象大千世界中死去一只蝼蚁似的,皇上也许一点也不动心,必须出巡天水。让皇太后在心中忧虑挂念,让臣僚百姓为您担心。完全不分得失,自己去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