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四十一谄佞三(3/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州"原作"周",据许本改。)已闻东师下固镇矣。旬日内,又闻金牛败卒,塞硖而至。其时蜀师十余万,自绵汉至于深渡千余里,首尾相继,皆无心斗敌。遣使臣逼促,则回枪刺之曰:"请唤取龙武军相战。不惟勇敢,况且偏请衣粮。我等拣退不堪,何能相杀。"实无余何,十月二十九日狼狈而归。于栈阁悬险溪岩壑之中,连夜继昼,却入成都。康延孝与魏王继踵而入,少主于是树降。东军未入前,王宗弼杀韩昭、枢密使宋光嗣、景("景嗣"二字原缺,据黄本补。)润澄、宣徽州(明抄本无州字。)使李周辂、欧阳冕(明抄本"冕"作"晃")等。王承休握锐兵于天水,兵刃不举。既知东军入蜀,遂拥麾下之师及妇女孩幼万余口,金银缯帛,于西蕃买路归蜀。沿路为左衽掳夺,并经溪山,冻饿相践而死。迨至蜀,存者百余人,唯与田宗汭等脱身而至。魏王使人诘之曰:"亲握锐兵,何得不战?"曰:"惮大王神武,不敢当其锋。"曰:"何不早降?"曰:"盖缘王师不入封部,无门输款。"曰:"其初入蕃部,几许人同行?"曰:"万余口。""今存者几何?"曰:"才及百数。"魏王曰:"汝可赏此万人之命。"遂尽斩之。蜀师不战,坐取亡灭者,盖承休、韩昭之所致也。人多不知之。(出《王氏闻见录》)
【译文】
前蜀后主王衍在位期间,宦官王承休因为善于戏谑、狎玩,深得王衍的宠爱与欢心。王承休容貌俊秀,一向服侍王衍睡卧,长期成为王衍的专夜(按:既男妓。)。他经常用一些怪诞淫秽的事情来讨取王衍的欢心,因此更加获得后主对他的宠爱了。王承休跟成都府尹韩昭是莫逆之交,凡有所谋划都宫内宫外互相串联勾结。一天,王承休请奏王衍允许他从诸路军中选拔出官府供给军饷的(按:唐实行府兵制,土兵自备武器资粮,后逐渐改为官给。)几千骁勇善战的兵卒,单独编成一队,号称为龙武军,由王承休亲自统帅,并且特殊增加衣服、粮食、兵械,每天都有特殊的优惠待遇。王承休奏请王衍授任他为秦州刺史,并且说:"我愿为皇上在秦州搜寻采置佳人美女,供您享乐。秦州山明水秀,自古以来多出倾国丽人。臣赴任后,即请皇上巡狩天水一游。"后主王衍所了非常高兴,立即授予王承休秦州节度使的仗节绶印,派遣他立即去秦州上任。并将王承休新编的龙武军,赐给他为卫队随行。王承休到达秦州下车伊始,当天就拆毁秦州原有的衙署,征发丁夫差役伐木采石,建造新的公署命使宅,规模宏大,装饰豪华,一切都按皇宫的样式建造。同时,他在秦州施行严刑厉法,妇女也同男人一样去服劳役,采运山石薪木。又暗中让手下亲信强行索求民间青年男女,教授他们唱歌跳舞与演习各种乐器、伎艺。被索要来的青年男女,让画工为他们绘画图像,并注明名氏,派人紧急送回成都韩昭。朝昭立即秘密虽送后主王衍。王衍看到这些美女的画像后,不由得淫心萌动,狂喜异常。于是立即决定巡游秦州,发布文告说:"我听说父王当年出巡视察,亲自察看土地耕种的好坏,百姓生活的忧乐,历代君主巡视四方,都为黎民百姓带去抚慰与希望。现今我朝西部疆土秦州,远在边陲。先皇经过多年的征讨才将这块地域并入我蜀国疆域,虽然施行了我朝法制,但是还没有沾润到我朝的更多恩惠。到现在,我朝百姓在这块土地上耕种生息已经有些年月了。听说,当地的军民都非常希望我去视察,以安定疆界。于是,我暂且议定去巡察秦州,出巡的日期选定在今年十月三日。特此布告朝廷内外,使你们都知道这样事情。"告示文本发出后,立即有许多朝野人士恳切地劝谏后主王衍取消这次巡游。王衍的母亲痛哭流涕地劝阻他,最后用绝食的方法表示劝阻的决心。前秦州节度判官蒲禹卿勒住王衍的马缰、哭得眼泪带血,呈上奏表劝谏说:"我听说唐尧有让人进谏劝戒的鼓,虞舜有让人指斥责备的木械,商汤有专职检查自己过失错误的官员,周朝有劝诫谨慎的小鼓。上述这些说的是,凡是古代的明君,他们都想方设法实现帝王的圣明之道,深知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听取正直的话。而且能够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责备自己,能够为治理黎民百姓的事情实行德政。皇上您自承奉祖庙的祭祀、接管簿籍(按:指继承皇位。)以来,身居主管整个国家的重要位职,喜爱听取逆耳的忠言,使得臣属们都敢于冒着触犯您的危险而直言劝诫。况且,先皇帝起自许昌寒微之士,但由占据阆州起家,在草创基业时历尽了艰辛险阻,时时面对着与虎争斗的危险。由于长期披甲执戈,手脚全身都磨出老茧,废寝忘食、餐风宿露,凭藉武力征战而制服了诸多的元酋,用赫赫的战功而扫平许多割据的壁垒。冒着生命危险,侍奉唐主、守土裂疆,方能成就了这份家业,开创了我堂堂蜀国。现在,先皇开创的基业正值强盛兴旺的时候,宏大的事业正欲发展壮大。我们蜀国疆域一直发展到雍、凉各州,疆界南北相连。我们的德政布及到吴越之地,威力摄服到南疆蛮夷的荒僻角落。我们蜀国治理郡、府很多,疆域在继续扩大。人才济济。多出聪慧有识之士;土地肥沃,盛产稻粟豆麦之粮。而且,眼下正面临着天下分崩离析之际,这正是成就万代封疆建国伟业的最好的时机。皇上生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