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三十五交友(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东海人也。少负文华,与富嘉谟友善。少微进士及("友善少微进士及"七字原缺,据《唐诗纪事》六补。)第,累授晋阳太原尉,拜御史。时嘉谟疾卒,为文哭之。其词("嘉谟疾卒为文哭之其词"十字原缺,据《唐诗纪事》六补。)曰:"维三月癸丑,河南富嘉谟卒,于时寝疾于洛阳北里。闻(时寝疾于洛阳北里闻"九字原缺,据《唐诗纪事》六补。)之投枕("枕"字原缺,据《唐诗纪事》六补。)而起,泪沾乎衽("泪沾乎衽"原作"疾行乎衫",据《唐诗纪事》六改。)席。匍匐于寝门之外,病不能起。仰天而呼曰:'天乎天乎,予曷所朋。曷有律,曷可得而见。'抑斯文也,以存乎哀。"太常少卿徐公、鄜州刺使尹公、中书徐、元二舍人、兵部张郎中说,未尝值我不叹于朝。夫情悼之,赋诗以宠亡也。其词曰:"吾友适不死,于戏社稷臣。直禄非造利,常怀大庇人。乃无承明藉,遘此敦牂春。药砺其可畏,皇穷故匪仁。畴昔与夫子,孰云异天伦。同病一相失,茫茫不重陈。子之文章在,其殆尼父新。鼓兴干河岳,真词毒鬼神。可悲不可朽,东輤没荒榛。圣主贤为宝,吁兹大国贫。"词人莫不叹美。既而病亟,长叹曰:"生死人之大分,吾何恨焉。然官职十分未作其一,乃至是耶。"慷慨而终。(出《御史台记》)
【译文】
吴少微,是东海人。少年时就很有才华文彩,与富嘉谟是好朋友。吴少微是进士出身,步入仕途后,连续升到晋阳太原尉,最后官为御史。遇上少年时的好朋友有病去世,他写一篇祭文哭祭亡友。祭文的大意是这样的:是年三月癸丑,友人河南富嘉谟因病去世。当时我也病卧在洛阳北里家中,听到这一噩耗后,扔掉枕头坐起来,眼泪沾湿了衣襟。后来,爬到卧室的门外,想去奔丧,但身体病得实在起不来了。我仰天大呼:"天啊天啊!你怎么这样对待我的朋友?你有的是什么样的规则?怎样让我再见到我的好朋友?"于是写这篇祭文,用以寄托我的哀思。太常少卿徐公,鄜州刺史尹公,中书省徐、元二位舍人,兵部郎中张说,都曾见过我在朝中不叹息你的才天不得施展。现作诗一首,来悼念我的亡友。这首诗是这样的:我的好友富嘉谟如果不去世,他完全可以和朝廷重臣比试一下才华能力的高低。他要作官不是为了拿取俸禄,而是关心天下的黎民百姓。无奈他还没有跻身仕途,在这太平盛世就过早地去世了。医药真是让人不信任它,连我好友的病都治不好。皇天啊你一点也不仁慈,早早地就让我的好友离开了人世。从前,我和你是好朋友,就象是亲兄弟一样。现在同卧在病床上,一个却先走了,茫茫人世间再也不能相见畅谈友情了。但是,你生前写的那些文章依然存留在世上。这些文章如同孔子老先生的新作一样啊!它们的力量可以撼动山岳江河,它们的真诚可以使那些虚幻的鬼神至死。你过早的离开人世是件让人悲伤的事情,但是你的文章与天地共存,永世不朽。此时,大概你丧车上的饰物都已经没入荒野中了。你是圣明皇上的贤臣至宝,就象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也很少有你这样的人才啊!这首悼词,没有人不赞美它写得真诚而富有情感。吴少微写完这首悼词后,病越来越沉重了。他长叹一声,说:"生死是人生的大限,我死了没有什么遗憾的。但是,我所从事的事业十分还没有完成一分,这是最大的遗憾啊!"吴少微慷慨陈词,说完就死去了。
张说
张说之谪岳州也,常郁郁不乐。时宰以说机辨才略,互相排摈。苏颋方当大用,而张说与瑰善。张因为《五君咏》,致书,封其诗以遗颋。戒其使曰:"候忌日,近暮送之。"使者既至,因忌日,赍书至颋门下。会积阴累旬,近暮,吊客至,多说先公寮旧。颋因览诗,呜咽流涕,悲不自胜。翌日,乃上封。大陈说忠贞謇谔,有勤乎王室,亦人望所属,不宜沦滞于遐方。上乃降玺书劳问,俄而迁荆州长史。由是陆象先、韦嗣立、张廷珪、贾曾,皆以谴逐岁久,因加甄收。颋常以说,父之执友,事之甚谨。而说重其才器,深加敬慕焉。(出《明皇杂录》)
【译文】
张说被贬职到岳州,经常郁郁不乐。当时的宰相姚崇因为张说擅长机辨有才干而排挤他。苏颋当时正受到重用,张说与苏颋的父亲苏瑰的关系非常亲密。因此,张说写一首《五君咏》的诗,借魏晋时的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五位名士以自况,并写封信,连同这首诗,派使者一并送给苏颋。告诉使者说:"等候到苏瑰的忌日,快到傍晚时再送进苏府。使者带张说的《五君咏》并书信来到京城后,等着到苏瑰的忌日那天将书信投送苏府。过了几旬,到了苏瑰的忌日这天,傍晚时使者将诗与书一块儿投递到苏府。这时,正赶上来凭吊苏瑰的宾客纷纷到来,多数都是苏颋亡父的同事或下属。苏颋读了张说的《五君咏》,痛哭流涕,悲伤得不能自持。第二天,立即上奏玄宗皇帝,大力陈述张说忠贞正直及对朝廷所做的贡献。并说满朝文武都希望皇上重新起用张说,不宜再让他继续滞留在边远荒僻的地方。于是玄宗皇帝下诏书给张说表示慰问。过了不久,将张说调任荆州刺史。这以后,陆象先、韦嗣立、张廷珪、贾曾等先后上奏皇上,都说张说被贬降的时间太长了,应该重新加以考察甄别将他调回京城中来。苏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