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十八博戏(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解送入京。
日本王子
大中中,日本国王子来朝,献宝器音乐。上设百戏珍馔以礼焉。王子善围棋,上敕待诏顾("顾"原作"颜",据明抄本改。)师言对手。王子出楸玉棋局,冷暖玉棋子。云:"本国之东三万里,有集真岛,岛上有凝霞台,台上有手谭池,池中出玉子。不由制度,自然黑白分明。冬温夏冷,故谓之冷暖玉。更产如楸玉,状类楸木。琢之为棋局,光洁可鉴。"及师言与之敌手,至三十三下,胜负未决。师言惧辱君命,而汗手凝思,方敢落指。即谓之镇神头,乃是解两征势也。王子瞪目缩臂,已伏不胜。回话鸿胪曰:"待诏第几手耶。"鸿胪诡对曰:"第三手也。"师言实称国手。王子曰:"愿见第一。"曰:"王子胜第三,方得见第二,胜第二,得见第一。今欲见第一,其可得乎?"王子掩局而吁曰:"小国之第一,不如大国之第三。信矣!"今好事者,尚有顾师言"三十三下镇神头图"。(出《杜阳编》)
【译文】
唐宣宗大中年间,日本国王子来唐朝拜见,进献音乐和种种宝器。宣宗皇帝安排宫中艺人为王子表演各种杂技,又命御厨摆设丰盛的宴席来招待日本王子。日本王子擅长下围棋。宣宗皇帝命令待诏顾师言与日本王子对奕。日本王子取出带来的楸玉棋盘,冷暖玉棋子,说:"我们日本国东南三万里远的海中有一个集真岛,岛上有一座凝霞台,台上有个手潭池。池子里出产一种玉子,不用加工制作,自然分成黑、白二色,而且冬天温热,夏天凉爽,因此叫冷暖玉。这座岛上还长着一种叫如楸玉的树,形状跟楸树相类似。用这种楸山木雕刻成的棋盘,光洁度可以照人。"顾师言跟日本王子对奕,下到第三十三手时,还不分胜负。顾师言唯恐输给日本王子而辱没了皇上的命令,握着棋子的手都沁出汗来,思考许久,才落下这一子,即后人称为"镇神头"的这一手。于是,两方互相杀子相持不下的局面才得以化解。日本王子瞪着双眼、缩着肩膀,定定地望着棋盘,已经认输了。日本王子问负责接待的鸿胪卿:"顾待诏在大唐国围棋高手中是第几名?"鸿胪卿谎说道:"是第三名。"实际上,顾师言是国手,第一名。日本王子说:"能否见见第一名?"鸿胪卿说:"王子胜了第三名,才能见到第二名。胜了第二名,才能见到第一名。现在王子您急着想见到第一名,能见到吗?"日本王子双手按着这盘棋,感叹地说:"小国的第一名,不及大国的第三名。我确实信了。"直到今天,有些喜欢搞收藏的人,还藏有顾师言"三十三手镇神头图"的棋谱。
弹棋
汉成帝
汉成帝好蹙鞠,群臣以蹙鞠劳体,非尊者所宜。帝曰:"朕好之,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刘向奏弹棋以献,上悦。赐之青羔裘紫丝屡,服以朝觐。(出《小说》)
【译文】
汉成帝喜爱踢球,朝中的大臣们认为踢球劳累身体,不是尊贵的人适合作的。汉成帝问:"我喜欢这样。你们可以选择类似的活动而又不劳累身体的,向我推荐一下。"刘向将弹棋推荐给汉成帝。汉成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黑羔的皮衣、紫色丝织品作的鞋,他穿上这衣服和鞋来朝见皇上。
魏文帝
弹棋,魏宫内用装棋戏也。文帝为之特妙,用手巾角拂之,无不中者。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低头拂棋,妙殆逾于帝。(出《世说》)
又文帝尝云:"予于他戏弄之事,少所喜,唯弹棋略尽其妙。少时尝为之赋。昔京师妙工有二焉,合卿侯东方世安、张公子,常恨不得与之对也。"今弹棋用棋二十四色,色别贵贱。又魏戏法。先立一棋与局中,余者间白黑圆绕之,十八筹成都。(出《世说》)
【译文】
弹棋,是三国时曹魏宫内用的妆套戏。魏文帝特别会玩弹棋,用手巾每拂棋子,没有不中的。有位客人自称会玩弹棋。魏文帝让他弹弹看看。这位客人俯身低头用头上戴的葛巾每拂棋子,每拂必中,技艺的高妙完全超过了魏文帝。
又:魏文帝曾经说过:"我对其它玩耍游戏很少喜爱,只有弹棋稍稍玩得好一些。小时候,我曾撰写过一篇《赋》,写的是咏叹弹棋这种游戏的。当年京城中有两位弹棋高手,他们就是东方世安与张公子,一位是公卿,一位是王侯。我常常为不能跟这二位对弹而感到遗憾啊!"现今玩的弹棋,使用的是二十四色棋子,用颜色来区别棋子的贵贱。又:魏文帝时弹棋的玩法是:"先立一枚棋子在局,其余的黑白相间绕着中间这枚棋子围成一个圆,"十八筹成都"。
藏钩
旧言藏钩起于鉤弋,盖依辛氏《三秦记》云:汉武鉤弋夫人手拳,时人效之,目为藏钩也。殷敬顺《敬训》曰:彄与抠同,众人分曹,手藏物,探取之。又令藏钩,乘一人,则来往于两朋,谓之誐鸱。《风土记》曰:藏钩之戏,分二曹以较胜负。若人偶则敌对;若奇,则使一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为飞鸟。又令为此戏,必于正月。据《风土记》,在腊祭后也。庾阐《藏钩赋》云:予以腊后,命中外以行钩为戏矣。(出《酉阳杂俎》)
【译文】
从前有人说"藏钩"这种游戏,起自于汉武帝的皇妃钩弋。按照辛氏《三秦记》上的记载:汉武帝的妃子钩弋夫人手指拳卷着不能伸直,当时的女人们争相效仿,被看成是藏钩。殷敬顺殷敬训说:"彄与抠相同。玩的人分成对,或组,手中隐藏着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