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十八博戏(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卷第二百二十八博戏
弈棋 羊玄保王积薪一行韦延祐日本王子
弹棋 汉成帝魏文帝藏钩桓玄高映石旻
杂戏弈棋
羊玄保
宋文帝善奕棋,常与太平羊玄保棋。玄保戏赌得宣城太守,当敕除以为虚受。(出《谈薮》)
【译文】
宋文帝喜爱围棋。常常跟太平人羊玄保下棋。羊玄保开玩笑地说:"我要赢了,请皇上授任我为宣城太守。"一局完了,果然羊玄保胜了。宋文帝授予他宣城太守的虚职。
王积薪
玄宗南狩,百司奔赴行在,翰林善棋者王积薪从焉。蜀道隘狭。每行旅止息,道中之邮亭人舍,多为尊官有力之所先。积薪栖无所入,因沿溪深远,寓宿于山中孤姥之家。但有妇姑,皆阖户,止给水火。才暝,妇姑皆阖户而休。积薪栖于檐下,夜阑不寝。忽闻堂内姑谓妇曰:"良宵无以适兴,与子围棋一赌可乎?"妇曰:"诺。"积薪私心奇之:堂内素无灯烛,又妇姑各在东西室。积薪乃附耳门扉。俄闻妇曰:"起东五南九置子矣。"姑应曰:"东五南十置子矣。"姑又曰:"起西八南十二置子矣。"姑又应曰:"西九南十置子矣。"每置一子,皆良久思唯。夜将尽四更,积薪一一密记,其下止三十六。忽闻姑曰:"子已败矣,吾止胜九枰耳。"妇亦甘焉。积薪迟明,具衣冠请问。孤姥曰:"尔可率己之意而按局置子焉。"积薪即出囊中局,尽平生之秘妙而布子。未及十数,孤姥顾谓妇曰:"是子可教以常势耳。"妇乃指示攻守杀夺救应防拒之法,其意甚略。积薪即更求其说,孤老笑曰:"止此亦无敌于人间矣。"积薪虔谢而别。行十数步,再诣,则失向来之室闾矣。自是积薪之艺,绝无其伦。即布所记妇姑对敌之势,罄竭心力,较其九枰之胜,终不得也。因名"邓艾开蜀势",至今棋图有焉,而世人终莫得而解矣。(出《集异记》)
【译文】
唐玄宗南巡巴蜀,文武百官随同一起前往。翰林院擅长下围棋的王积薪,也是随行的人中的一个。巴蜀的道路狭窄而又险要。由于随行人员太多,每到一处需要歇息投宿时,这个地方的邮亭馆舍,多数都让官位显贵的人占用了。王积薪没有地方歇宿,只好沿着溪流向远处找寻,借住在山中的孤寡老人家中,家中只有婆媳二人,都关着门,只给他提供饮用的水和取暖的火。天刚黑,婆婆和媳妇就将门闭好歇息。王积薪栖息在屋外房檐下,夜已经深了还是没有入睡。忽然听到屋里儿媳对婆婆说:"这么好的夜晚没有什么好玩的,咱们婆媳俩下盘围棋怎么样?"婆婆回答说:"好吧"。王积薪听了心中特别奇怪:"屋里没有点灯照明,婆媳又各在东、西二屋,她们是怎么下的围棋呢:"于是将耳朵贴在门缝旁边偷听。过了一会儿,听到婆婆说:"起东五南九置一子。"媳妇回答说:"在东五南十二置一子。"婆婆说:"起西八南十置一子。"媳妇说:"在西九南十置一子。"婆媳俩每下一子都思考很长时间。天四更快过去了,王积薪暗中记下来婆媳俩只下了三十六子。忽然听到婆婆说:"你败局已定了。我已经赢了九子!"对屋里的媳妇也认可了。天亮后,王积薪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叩门请教。婆婆说:"你可以按照你的想法摆一盘棋我看看。"王积薪立即从随身携带的行囊里拿出棋盘与棋子来,将他平生所掌握的最高妙的棋阵摆上。还没有摆到十几个子,婆婆对媳妇说:"这位先生可教给他几个定势。"于是,媳妇指导王积薪攻、守、杀、夺、救应、防拒的方法,说的都很简略。王积薪请求进一步讲授一些较为深难的方法,婆婆笑着说:"只这些就可以让你在人世间没有敌手了!"王积薪真诚地表示感谢,告辞出来。走了十多步,又返回去想找找两位婆媳,怎么找也找不到这家人家了。从这以后,王积薪的棋艺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他随即摆布两位婆媳下的那盘棋,用尽心力想布出胜九子的格局,始终没有布出来。就把这局棋名为'邓艾开蜀势',至今还有棋谱,而当世的人谁也解不了这局棋。
一行
一行本不解奕棋,因会燕公宅,观王积薪棋一局,遂与之敌。笑谓燕公曰:"此但争先耳。若念贫道四句乘除语,则人人为国手。"晋罗什与人棋,拾敌死子,空处如龙凤形。或言王积薪对玄宗棋,局毕,悉持出。(出《酉阳杂俎》)
【译文】
一行和尚原本不会下围棋。因为在燕国公家里,看了王积薪的一局棋后,就跟王下了一局。笑着对燕国公说:"下这种棋就是争先啊!如果按照贫僧的四句乘除口诀来考虑,那么人人都能成为国手。"晋朝人罗什跟人下围棋,捡取对方的死子,空出来的地方呈龙凤形。还有人说,王积薪与唐玄宗对奕,一局完了,将玄宗皇帝所下的子都围成死子捡出去。
韦延祐
韦延祐围棋,与李士秀敌手。士秀惜其名,不肯先。宁输延祐筹,终饶两路。延祐本应明经学,道过大梁。其护戎知其善棋。表进之。遂因言江淮足棋人,就中弈棋明经者多解。(出《嘉话录》)
【译文】
韦延祐喜欢下围棋。一次,他与李士秀对奕。李士秀顾惜他的名声,不肯占先,宁愿输给他几个子,最终让韦延祐两路。韦延祐本来是去选拔应试明经的举子的,路过大梁时,他的随从知道他喜欢下围棋,告诉他江淮一带有很多奕棋能手。于是,这一带应报名试明经的举子,凡是能下围棋的人多数都被选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