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九十九文章二(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由此,更加不得意。
李商隐
唐李商隐字义山,为彭阳公令狐楚从事。彭阳之子绹,继有韦平之拜,假疏商隐,未尝展分。重阳日。商隐诣宅,于厅事上留题。其略云:"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相国睹之,惭怅而已。乃扃闭此厅,终身不处也。(原缺出处,今见《北梦琐言》卷七)
【译文】
唐时,李商隐,字义山。他在彭阳公令狐楚手下当从事。彭阳公的儿子是令狐绹,自韦平拜在他的门下后,有些疏远李商隐。使他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重阳节那天,李商隐到他的家,在大厅上题了一首诗:
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
丞相令狐绹读过之后,颇感惭愧、怅然,于是把那个大厅锁起来了,再也没用过。
刘瑑
唐刘瑑字子全。幼苦学,能属文,才藻优赡。大中初,为翰林学士。是时新复河湟,边上戎事稍繁。会院中诸学士或多请告,瑑独当制。一日近草诏百函,笔不停缀,词理精当。夜艾,帝复召至御前,令草喻天下制。瑑濡毫抒思,顷刻而告就。迟明召对,帝大嘉赏。因而面赐金紫之服。瑑以文学受知,不数年,卒至大用。其告喻制曰:"自昔皇王之有国也,何尝不文以守成,武以集事,参诸二柄,归于大宁。朕猥荷丕图,思弘景业。忧勤戒惕,四载于兹。每念河湟土疆,绵亘遐阔。天宝末,犬戎乘我多难,无力御奸,遂纵腥膻,不远京邑。事更十叶,时近百年。卿士献能,靡不竭其长策。朝廷下议,皆亦听其直词。尽以不生边事为永图,且守旧地为明理。荏苒于是,收复无由。今者天地储祥,祖宗垂瑑,将士等栉沐风雨,暴露效野。披荆榛而刀斗夜严,出豺狼而穹庐晓破。动皆如意,古无与京。念此诚勤,宜加宠赏。"词不多载。(出郑处诲所撰《刘瑑碑》)
【译文】
唐朝的刘瑑,字子全,幼年时就苦学,文章写得好,才思敏捷,词藻丰富。唐宣宗大中初年时为翰林院学士。当时刚刚收复了河湟一带的疆土,边境上战事频繁。这时候,翰林院的学士们都请求去了边境,只有刘瑑一人起草文件,一天要起草一百多件诏书,笔总是不停,然而文章却是条理精当,词句妥贴。天亮时,皇帝把他召到面前,让他起草一份《喻天下制》。他润笔构思,一会儿写完了,天亮时告诉了皇上,皇帝大加赞赏,当面赐他金紫衣。刘瑑以他的文章而知名,没几年,升为重要的官职。他起草的那份《喻天下制》是这样写的:自从当年皇帝建国以来,都是以文守业,以武卫国,只有这两项齐备,国家才能安宁。继承大业以来,常常想到弘道至景龙年间的大乱,时常警惕。四年多来,每当想到宽广辽阔的河湟疆土,在天宝末年,边境少数民族乘国内多难,无力抵抗之机,纵马进犯,接近京郊,将近十年。从那时到现在,将近一百年了,在这期间,当官的贡献自己的才能,竭心尽力,朝廷中的大事,也能听取下面的直谏,都是为了保卫国家的疆土,使边境永保安宁。时间渐渐过去,失去的土地仍然没有收复。现在是天地呈祥,祖宗保佑,将士们栉风沐雨,露宿郊野,披斩暂棘,昼夜防守,赶走豺狼,收复失地。行动听从皇帝的旨意,是自古以来无法比的,每当想到将士们忠诚、勤勉的时候,应该给予奖赏。词赋不便再多写它了。
郑畋
马嵬佛堂,杨妃缢所。迩后才士经过,赋咏以道其幽怨者,不可胜纪。皆以翠翘香钿,委于尘泥,红凄碧怨,令人伤悲。虽调苦词清,无逃此意也。丞相郑畋为凤翔从事日,题诗曰:"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朝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观者以为真辅国之句(出《缺史》)
【译文】
马嵬坡佛堂,是杨贵妃缢死的地方,以后许多文人墨客经过这里时,都题诗作赋,抒发自己的幽怨心情,有很多很多。其内容多是怜香惜玉,语调凄怨,令人悲伤。虽然有的在遣词造句上,下过一番苦功夫,但其内容也逃不出这个意思。丞相郑畋当年在凤翔当从事的时候,曾题过一首诗:
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
终是圣朝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读过这首诗的人都认为,这才是真正关心国家大事的诗作。
司空图
唐晋国公裴度讨淮西,题名于华岳庙之阙门。后司空图题诗纪之曰:"岳前大队赴淮西,从此中原息战鼙。石阙莫教苔藓上,分明认取晋公题。"(出《摭言》)
【译文】
唐时,晋国公裴度征讨淮西时,把他的名字题写在华岳庙的阙门上。后来司空图为了纪念此事,题诗一首:
岳前大队赴淮西,从此中原息战鼙。
石阙莫教苔藓上,分明认取晋公题。
高蟾
唐高蟾诗思虽清,务为奇险,意疏理寡,实风雅之罪人。薛能谓人曰:"倘见此公,欲赠其掌。"然而落第诗曰:"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盖守寒素之分,无躁竞之心,公卿间许之。先是胡曾有诗云:"翰苑何曾(明抄本"曾"作"时")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罗隐亦多怨刺,当路子弟忌之,由是蟾独策名也。前辈李贺歌篇,逸才奇险。虽然,尝疑其无理。杜牧有言:"长吉若使稍加其理,即奴仆命骚人可也。"是知通论不相远也。(出《北梦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