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九十九文章二(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译文】
麻姑山,山谷秀丽,草木多奇。邓先客藉延康,他家四五代都是道士,穿紫衣,到他死时,由京城运回麻姑山安葬。他的灵魂虽然已得道成仙,但尸体也埋成了一个坟丘,两旁松柏相望。诗人经过这里,必有吟咏,所题之诗已经一千多首。忽然有一少年,在这题了一绝,他没有题写姓名,只说是"天峤游人"。后来人们看到他写的诗,也就再没有题诗的了,邓氏的名声,也逐渐渐弱,他的诗是:
鹤老芝田鸡在笼,上清那与俗尘同。
既言白日升仙去,何事人间有殡宫。
谭铢
真娘者,吴国之佳人也,比于钱唐苏小小。死葬吴宫之侧。行客感其华丽,竞为诗题于墓树,栉比鳞臻。有举子谭铢者,吴门之秀士也,因书一绝。后之来者,睹其题处,稍息笔矣。诗曰:"武丘山下冢累累,松柏萧条尽可悲。何事世人偏重色,真娘墓上独题诗。"(出《云溪友议》)
【译文】
真娘,是吴国中的美人,好比钱塘的苏小小。她死后葬在吴宫旁侧,过往行人墨客有感于真娘的华丽美艳,在她墓前树上提了很多诗。有个叫谭铢的举人,他是吴地的一位才子,他题写了一首绝句,以后再来的人,看到他那首诗,便不再写了。他的诗的是:
武丘山下冢累累,松柏萧条尽可悲。
何事世人偏重色,真娘墓上独题诗。
周匡物
周匡物字几本,漳州人。唐元和十二年,王播榜下进士及第。时以歌诗著名。初周以家贫,徒步应举,落魄风尘,怀刺不偶。路经钱塘江,乏僦船之资,久不得济,乃于公馆题诗云:"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郡牧出见之,乃罪津吏。至今天下津渡,尚传此诗讽诵。舟子不敢取举选人钱者,自此始也。(出《闽川名士传》)
【译文】
周匡物,字几本,漳州人氏。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时在王播榜下进士及第,当时他的诗歌很有名气。最初的时候,周家很贫苦,去应举时都是徒步往返,正是落魄风尘,怀才不遇的时候,坐船都没有钱,等了很久也过不去钱塘江,他回到公馆题了一首诗:
万里茫茫无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
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
郡官看到诗后,怪罪摆渡的小吏。到现在各地的渡口都传诵这首诗,摆渡人不收应举人的船费是从这开始的。
王播
唐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照寺木兰院,随僧斋食。后厌怠,乃斋罢而后击钟。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名,皆以碧纱罩其诗。播继以二绝句曰:"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未(明抄本"未"作"已")了各西东,惭愧闻黎饭后钟。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出《摭言》)
【译文】
唐朝尚书左仆射平章事王播,少年时孤苦贫穷。曾经在扬州惠照寺木兰院客居,跟随僧人吃斋饭,后来逐渐厌烦他,怠慢他,吃完饭后敲钟。二十四年后,王播当了大官,成为镇守淮南的节度使,他重游旧地,看到他写的诗都用绿纱罩上了,王播写了两首绝句: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径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未了各西东,惭愧闻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朱庆余
唐朱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余新旧篇什数通,吟改只留二十六章。籍置于怀抱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无不缮录讽咏,遂登科第。初庆余尚为谦退,作《闺意》一篇,以献张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籍酬之曰:"越女新妆出镜(明抄本"镜"作"奉")心,自知明艳更沈吟。齐绔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是朱之诗名,流入四海内矣。(出《云溪友议》)
【译文】
唐时,朱庆余遇见水部员外郎张藉后,二人成为知音。张藉把庆余的很多新旧作品要去,经过他吟诵修改后,只留二十六篇,张籍把些作品带在身边,经常向别人推荐和赞扬。当时人们认为张藉很喜欢重视好作品,也都抄录背诵。宋庆余在科考中登科及第,开始时宋庆余还很谦虚,他作一首《闺意》,献给张籍,诗是: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藉也酬答了他一首:
越女新妆出镜新,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绔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此,宋庆余诗名大振,到处流传。
唐宣宗
唐宣宗朝,前进士陈玩等三人应博士宏词,所司考定名第及诗赋论。上于延英殿诏中书舍人李藩等问曰:"凡考试之中,重用字如何?"藩对曰:"赋忌偏枯庸杂,论失褒贬是非,诗则缘题落韵,(缘题,如白云起封中诗,元封中白云起是也。按《云溪友议》七无"元"字。)其间重用文字,乃是庶几,亦作有常例也。"又曰:"孰诗重用字?"对曰:"钱起湘灵鼓瑟诗云:善抚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逸韵谐金石,清音发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中有二不字。"上曰:"钱起虽重用字,他诗似不及起。虽谢眺云:'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远,水还江汉流'之篇。无以比也。"其宏词诗重用字者登科。起诗便付史选。(出《云溪友议》)
【译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