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九十三豪侠一(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切那心肝,共同吃。那人说,这心是天下忘恩负义者的心,我含恨十年,今天才报了仇,我没什么遗憾的了。又说,我看李郎仪表非凡,器宇轩昂,是真正的大丈夫啊!你听说太原有特殊人物吗?李靖说,曾经见过一人,我看他是个特殊人物,其余的只不过是将相之才。那人问,这人姓什么?李靖答,和我同姓。那人问,多大年龄?李靖答,将近二十。那人问,他现在干什么?李靖答,他是太原州将的爱子。那人说,很像啊,我要见他,李郎能不能让我见他一面?李靖说,我的朋友刘文静和他很要好,通过刘文静就可以见到他,你想做什么?那人说,望气者说太原有奇气,让我访一访,李郎明天走,何时到太原?李靖计算了路程,说某日能到。那人说:"到达后第二天天亮,我在汾阳桥等你们。"说完,那人骑着驴像飞似的走了,回头看时,他已走了很远。李靖和张氏感到很惊奇,过了一段时间,说:"这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不会欺骗我们,不用害怕。"于是,二人迅速骑马而行,按期到达太原,那人正在汾阳桥上等候,见面后都很高兴。三人一同去拜访刘文静。骗刘文静说:"我们很想念你,想见见你。"刘文静出来迎接,他平常就很尊重李靖,见面后便议论起国家大事。知道来客和李靖是好朋友,都是知己者,于是,摆酒设宴。这时,李世民来了,他不修边幅,敞着怀来了,可是他神气昂扬,面貌不同常人。虬髯客却沉默不语地坐在后边,见到了李世民,他自己却万念俱灰。喝过数巡后,虬髯客招过李靖说:"这才是真正的天子啊!"李靖告诉了刘文静,刘文静非常高兴,他走出来时,虬髯客说:"我看见了,就定了十之八九,还须要叫道兄看一看。李郎和义妹还要回京,等某日中午时,在马行东酒楼找我,楼下有我骑的这头驴和一匹瘦骡子,那就是我和道兄都在这。"李靖夫妇到京后,很快找到了这里,见了这两匹驴、骡,便上了楼,见虬髯客与一道士对饮,见李靖来了,非常惊喜,让坐,喝酒。喝过十数巡后,虬髯客说:"楼下柜中有很多钱,你选择一个隐蔽的地方藏起来,让义妹住在那里,这事办完后,你在某一天再在汾阳桥上相见。"李靖按预定时间到了,虬髯和道士已经先坐在了那里,他们一同去拜访刘文静,他正在奔棋,刘文静站起来寒暄之后,知道他们想见李世民,便写信请李世民来看棋。刘文静和道士对弈,虬髯客和李靖站在两旁。一会儿,李世民来了,寒暄之后坐下了,他神清气朗,笑意风生,顾盼左右,两目生辉。道士一见,很凄惨、悲伤,应了一手棋子说:"这局输了!输了!此后,不会赢了,奇呀,没有方法救了。"道士无话可说,他不下棋了,要走。出来时对虬髯客说:"这个天下不是你的天下,你到别的地方想办法吧,愿你自勉,也不用过多地思虑。"他们准备同回京城,虬髯客对李靖说:"我算了李郎的行程,某日能到京城。到后的第二天,可与义妹同到一个胡同中的小房去找我。我很惭愧,让李郎往返好几次,让义妹孤单地守空房,这次想叫你们到一起好好亲热亲热。"说完,虬髯客感慨而去,李靖也策马扬鞭,很快到了京城,与张氏一同去拜访虬髯客告诉的那个地方。先见到一小板门,叩门,有人出来说,是三郎让在这里恭候娘子和李郎的,已经等了很久了。进了第二道门,就非常壮丽了,有三十多奴婢站在两旁。二十个下人领李靖夫妇进入东厅。厅内陈设,非同寻常,梳洗之后,更衣换装。有人传呼,三郎来了!是虬髯客,他头戴纱帽,身穿褐裘,大有龙虎之姿。相见后非常高兴。虬髯客让其妻出来拜见,其妻美若天仙。把李氏夫妇请到了中堂,陈设的豪华和丰盛,超过了王公贵族。四人对坐,菜、酒上齐之后,有二十个女子,像从天而降的仙女,演奏着人间没有听过的乐曲。酒足饭饱后,他的家人从西堂屋抬出二十个大桌子,桌子都盖着绣花帕巾。抬到面前后,揭开了帕巾,是一些帐簿和钥匙。虬髯客对李靖说:"这都是我的珍宝钱财的帐目,赠送给你吧。这是为什么呢?我本想在这个世界上创一番事业,大干它三二年,建立些功业,现在,真龙天子已经出现,我在这没什么作为了。太原的李世民就是真龙天子,三五年内,国家就可太平,李郎应该以你的才华辅佐清平之主,只要你竭心尽智,一定会超过一般大臣,义妹既具有天人之姿,又有非同一般的谋略,你跟着李郎,一定能享荣华富贵。这真是,非义妹不能识李郎,非李郎不能遇义妹。圣贤之辈开始出现,你们逼上了好时机,真是龙腾虎啸,群英荟萃,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我送给你的这些东西,是让你用来为真主建功立业做些奉献,希望你们多努力。今后十年里,如果东南数千里外发生特殊事情,那就是我实现了愿望的时候,义妹李郎可洒酒为我祝贺。"又对左右手下人说:"李郎义妹从今往后就是你们的主人了。"说完,他和妻子戎装骑马而去,只有一个家奴骑马相随,几步后就不见了。李靖住到这里,成为富豪之家。用虬髯客所赠资产帮助李世民创建大业。到了李世民执政的贞观中期,李靖官至仆射。东南蛮上奏皇帝说:"有一千多艘船只,十万多人马进占了扶余国,杀其主而自立,现在国内很安定。"李靖知道,这是虬髯客成功了。回家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