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九十三豪侠一(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到京,与张氏同往,乃一小板门,扣之,有应者拜曰:"三郎令候一娘子李郎久矣。"延入重门,门益壮丽,奴婢三十余人罗列于前。奴二十人引靖入东厅,非人间之物。巾妆梳栉毕,请更衣,衣又珍奇。既毕,传云三郎来,乃虬髯者,纱帽褐裘,有龙虎之姿。相见欢然,催其妻出拜,盖天人也。遂延中堂,陈设盘筵之盛,虽王公家不侔也。四人对坐,牢馔毕,陈女乐二十人,列奏于前,似从天降,非人间之曲度。食毕行酒,而家人自西堂舁出二十床,各以锦绣帕覆之。既呈,尽去其帕,乃文簿钥匙耳。虬髯谓曰:"尽是珍宝货泉之数,吾之所有,悉以充赠。何者?某本欲于此世界求事,或当龙战三二年,建少功业。今既有主,住亦何为。太原李氏真英主也,三五年内,即当太平。李郎以英特之才,辅清平之主,竭心尽善,必极人臣。一妹以天人之姿,蕴不世之略,从夫之贵,荣极轩裳。非一妹不能识李郎,非李郎不能遇一妹。圣贤起陆之渐,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腾云萃,固当然也。将余之赠,以奉真主,赞功业。勉之哉!此后十余年,东南数千里外有异事,是吾得志之秋也。妹与李郎可沥酒相贺。"顾谓左右曰:"李郎一妹,是汝主也。"言毕,与其妻戎装乘马,一奴乘马从后,数步不见。靖据其宅,遂为豪家,得以助文皇缔构之资,遂匡大业。贞观中,靖位至仆射。东南蛮奏曰:"有海贼以千艘,积甲十万人,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国内已定。"靖知虬髯成功也,归告张氏,具礼相贺,沥酒东南祝拜之。乃知真人之兴,非英雄所冀,况非英雄乎?人臣之谬思乱,乃螳螂之拒走轮耳。或曰,卫公之兵法,半是虬髯所传也。(出《虬髯传》)
【译文】
隋炀帝游幸江都,命司空杨素守西京。杨素持贵骄横,当时,国内很乱,大权都握在他手里。他目空一切,骄奢淫逸,非一般大臣能比。每当官员们进言或宾客拜访时,他都是倚在床上接见,叫美女抬出来,婢女罗列两旁,那架势都超过了皇帝。到了隋朝末年更为严重,卫公李靖穿着平民衣服来见他,进言献策,杨素仍是倚在床上见他。李靖向前一拜说:"天下正乱,各地英雄竞起,你作为皇帝的重要大臣,应该以收罗天下英雄豪杰为能事,不应该倚在床上见客。"杨素这才收敛了傲慢表情,站起来与李靖交谈,谈过后他很高兴,接受李靖所献之策后,李靖便退了出去。在李靖和杨素交谈时,旁边站着一个姬女,容貌美丽,手拿红拂,全神贯注地盯着李靖。李靖退出时,她紧跟出去问一小吏:"方才那位处士姓甚名谁?"住在何处?"小吏一一相告,姬女点头而去。李靖回到住处,那夜天快亮时,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和低声的呼唤,李靖开门欲问时,却见一个穿紫衣戴帽的人,手拿一杖,杖上挂着一只皮袋,李靖问:"你是谁?"那人说:"我是杨素家的姬女红拂。"李靖请她入室,脱去了外衣,摘掉了帽子,竟是一个十八九的美丽姑娘,脸上没施脂粉,衣服却很华美,向李靖一拜。李靖倒吃了一惊,姑娘说:"我在杨司空家很久,看到过很多有名气的人,却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人。作为一个女孩家,终归要有一个归宿,所以我才奔你来了。"李靖说:"杨司空在京师有很大的权力,还不好吗?"姑娘说:"他只不过是"李靖听姑娘的言谈没什么可怀疑的地方,便问她的姓,姑娘说姓张。又问排行第几?她说最长。看这姑娘的肌肤、仪表、形态、言词、气质,真是一个完美的人哪!李靖能得到这样的姑娘,当然很高兴,可又有点害怕,再三考虑有些不安。来偷偷观看的人,你来我往很多。几天后,也没听到杨素追查的消息。二人骑马回归太原。走到灵石旅店住下了,店内炉中正在煮肉,已经熟了。张氏站在床前梳头,长发拖地,李靖在刷马。忽然有一个中等个、长一脸红而卷曲胡子的人,骑一头瘸驴也来到旅店。他把皮口袋扔在炉前,当枕头卧在那里,看张氏梳头。李靖很生气,可是还在刷马。张氏一看李靖的脸,心里明白了,她一手握发,一手向李靖暗示摆手,意思是叫他不要生气。自己便急忙梳完了头,向前问那人的姓名,躺着的那人说姓张。张氏说,我也姓张,我是妹妹,说着向那人一拜。又问那人排行第几?那人说,第三。那人问,妹妹排行第几?张氏答,最长。那人高兴地说,今天很幸运,遇到了一妹。张氏招呼李靖:"李郎快来拜三兄。"李靖很快地过来叩拜。而后,三人团团而坐,那人问,煮的什么肉?回答说。羊肉,已经熟了。客人说,我很饿。李靖到街市上买了胡饼回来,客人用匕首切肉,大家共同吃。吃完后,还剩一些肉,那人切了,在炉前吃了,特别快。客人说,我看李郎是一个贫士,怎么娶了这么好的一个妻子呢?李靖说,我虽然清贫,但我是个正人君子,别人问,都没说,老兄你问了,也就不隐瞒了。李靖便把前后经过说了一遍。那人问,你打算上哪去?李靖说,我想回太原避一避。那人说,我有事,不能和你一起去了。又问,有酒吧?李靖说,西边酒馆里有。李靖去提了一剅(盛酒器具)酒回来。酒过数巡后,那人说,我有点下酒的东西,李郎能不能和我一起享用?李靖说,不敢当。于是,那人打开了皮口袋,取出来的竟是一个人头和心肝!他又把头装回袋中,用匕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