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八十贡举三(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卷第一百八十贡举三
常衮宋济牛锡庶崔元翰湛责尹极李程蔡南史牛僧孺杨虞卿 苗缵费冠卿李固言殷尧藩施肩吾张正甫冯宿张环杨三喜
常衮
唐德宗初即位,宰相常衮为福建观察使治其地。衮以辞进,乡县小民,有能读书作文辞者,亲与之为主客之礼。观游宴飨,必召与之。时未几,皆化翕然。于时欧阳詹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闽越之人举进士,繇詹始也。詹死于国子四门助教,陇西李翱为传,韩愈作哀辞。(出韩愈《欧阳詹哀词序文》)
【译文】
唐德宗刚做皇帝,常衮还没有做到宰相,仅仅是福建观察使。常兖以博学宏词科中进士。及做观察使,对于乡县百姓,尤其是读书人一律尊重,经常请他们做客,同他们一起吃饭、喝酒。不几年,治境安居乐业。当时欧阳詹在读书人中特别杰出。常兖对他格外厚爱。读书人都表示佩服。闽越人中进士的,欧阳詹是第一个。欧阳詹死在国子监四门助教(学官)的任上。陇西人李翱为其作传,韩愈为其作悼文。
宋济
唐德宗微行,一日夏中至西明寺。时宋济在僧院过夏。上忽入济院,方在窗下,犊("犊"原作"特",据明抄本改)鼻葛巾抄书。上曰:"茶请一碗。"济曰:"鼎水中煎,此有茶味,请自泼之。"上又问曰:"作何事业?"兼问姓行。济云:"姓宋第五,应进士举。"又曰:"所业何?"曰:"作诗。"又曰:"闻今上好作诗。何如?"宋济云:"圣意不测……"语未竟。忽从辇递到。曰官家、官家。济惶惧待罪。上曰:"宋五大坦率。"后礼部放榜,上命内臣看有济名。使回奏无名,上曰:"宋五又坦率也。"(出《卢氏小说》)或有客讥宋济曰:"白袍子何纷纷?"济曰:"为朱袍、紫袍纷纷耳。"(出《国史补》)
【译文】
唐德宗私行出访。夏日的一天到了西明寺。当时宋济在西明寺过夏,戴着布头巾,敛声屏息坐在窗下抄书。德宗忽然进屋说:"请给我一碗茶水喝。"宋济说:"壶里有开水,这杯里的茶水是旧茶水,你自己泼了自己倒。"德宗又问:"你在忙什么?"并问其姓名排行第几。宋济说:"姓宋,排行老五,正在读书准备应试。德宗又问:"擅长什么?"宋济答作诗。德宗又问:"听说现在的皇上也好作诗,你认为他的诗怎么样?"宋济说,皇上的诗意不好猜测。没等话说完,皇上的车马来了,人们呼喊官家(对皇帝称官家),宋济惊惧请罪。德宗说宋老五很坦率啊。后来礼部放进士榜那天,德宗让侍臣去看有没有宋济的名字。侍臣回来说没有他的名字。德宗又说宋老五还是很坦率。有人讥笑宋济,说你白丁忙碌啥呀?宋济说为了官袍子忙呗。
牛锡庶
牛锡庶性静退寡合,累举不举。贞元元年,因问日者,曰:"君明年合状头及第。"锡庶但望偶中一第尔,殊不信也。时已八月,未命主司。偶至少保萧昕宅前,值昕杖策,将独游南园。锡庶遇之,遽投刺,并贽所业。昕独居,方思宾友,甚喜。延与之语。及省文卷,再三称赏。因问曰:"外间议者以何人当知举?"锡庶对曰:"尚书至公为心,必更出领一岁。"昕曰:"必不见命。若尔。君即状头也。"锡庶起拜谢。复坐未安,忽闻驰马传呼曰:"尚书知举。"昕遽起。锡庶复再拜曰:"尚书适已赐许,皇天后土,实闻斯言。"昕曰:前言期矣。明年果状头及第。(出《逸史》)
【译文】
牛锡庶性格文静,不合群。考了几年都没有考中。唐德宗贞元元年,请人给自己算命。那人说,你明年中状元。牛锡庶只希望考中而已,根本不信。到了次年八月,还没有确定考官。牛锡庶偶然走到少保(官名)萧昕家门前,碰到萧昕拄着手杖,打算到南园散步。牛锡庶忙递上自己的名帖,并说明自己的状况。萧昕自己独居,很希望有人为伴,特别高兴。就把牛锡庶请到屋里,跟他唠喀。看到他的文章,非常赞赏。萧昕问:"你在外面听到传说谁任主考官没有?"牛锡庶说:"大家都在传说你很公正,肯定还要主持这科考试。"萧昕说:"没准,若真是那样,你就是状元了。"牛锡庶站起来致谢,没等坐好,有人驰马而来,传命萧昕做主考官。萧昕刚站起来,牛锡庶立即再拜,说你刚才答应的事,天地都听见了。萧昕说:"我说过的话算数"。牛锡庶果然中了状元。
崔元翰
崔元翰为杨炎所引,欲拜补阙,恳曰:愿举进士,由此独步场中。然不晓程试,先求题目为地。崔敖知之。旭日,都堂始开,敖盛气白主司曰:"若出白云起封中题,敖请退。"主司为其所中,卒愕然换之。是岁,二崔俱捷。(出《国史补》)
【译文】
杨炎荐举崔元翰做补阙(谏官名)。崔元翰恳求,希望能取中进士,做考场中的佼佼者。但是不知道考什么,怎么考,希望能预先得到题目。这事被崔敖知道了,考试那天早晨,试场大门刚开,崔敖对主考官强烈地提出要求,如果考现在封中的题目,我不参加。主考官明白崔敖知道了题目泄漏的事,愕然之后另行出题。当年,崔元翰和崔敖都被取中。
湛贲
彭伉、湛贲俱袁州宜春人,伉妻又湛姨也。伉举进士擢第,湛犹为县吏。妻族为置贺宴,皆官人名干,伉居席之右,一座尽倾。湛至,命饭于后阁,甚无难色。其妻忿然责之曰:"男子不能自励,窘辱如此,复何为容?"湛感其言,孜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