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九州四海(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自古魔一族被消灭之后,定元界又引来了新的问题。  

那就是残存的古魔气如何解决?  

但凡是古魔气所沾染的地域,人族和灵族几乎无法存活,妖兽也全被古魔气污染以至于天性大变。  

被这股魔气污染的部分区域,虽然有无缘尊者留下的净化阵法,但却仍然无法根除古魔气的影响。  

甚至对部分生存在原地域的居民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净化后的古魔气就是如今世界的魔气。  

古魔气使得他们的丹田无法吸收灵气修炼,甚至影响到下一代。  

后来有人从各大宗门藏书中寻找到解决办法,终于从犄角旮旯里挖出一系列关于如何改造魔修的资料。  

经过多位大能商量研究,创造出一套适合那些被古魔气改造的修士修炼。  

于是定元界的第一批魔修就这是样出现的。  

因为九州大陆部分被魔气污染,于是最后各大宗门商量,引用老祖宗留下的力量,将定元界四处被魔气污染的领域分割开来。  

九州大陆原本是一片完整地域,也是自那时开始,被分割成了九个孤立的州,且还存在空间缝隙。  

被分割点部分置于九州之外,称为四海。  

这个海,是指空间之海。  

这四处被割裂的大陆,如同绕着轨道运行的星体一般,孤立的存在于九州之外。  

四海的魔修原本就是定元界本土居民,许多修士甚至和八大宗门有着血缘关系。  

只是因着这场灾难,才走向了不同的修炼之路。  

修魔与修仙皆是一样的修炼方法,只是面对的危险不同,且各有利弊。  

修魔速度较灵修要快上许多,因为魔修对心性的要求没有灵修高。  

升大劫的心魔劫不能没有灵修大。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魔修在修炼过程中较容易走入邪道,成了邪修。  

以掠取他人修为或者屠戮豢养生灵等不为正道所接受的方法修炼。  

因着四海魔修这些年逐渐发展起来,与八大宗门之间也一直保持联络。  

彼此之间还会有着修士交流。  

虽然底蕴方面不如九州宗门。  

但是要知道,九州宗门历经古魔一战,元老大能损失惨重。  

因此两相比较下来,四海魔修的实力倒也不比九州宗门差多少。  

且新生一辈人才辈出,着实将各大宗门羡慕的有些眼红,这才会如此关注本次万宗大试。  

看到这些被刻在石碑上的名字,临光塔中年轻修士的脑海中似乎都能想象出当年那场惨烈的古魔大战的景象。  

他们是为了守护定元界而陨落的,当值得整个定元界的人尊敬。  

同时脑海之中也冒出一个想法。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修士能够义无反顾的选择牺牲自己的性命,损毁终身修行,参与到这场战争之中?  

还没待有人想出答案,只见临光塔石碑之前,一股浓郁的空间力量蔓延。  

感觉到这股熟悉的空间之力,参加万宗大试考核的修士们眼中都不禁放出了激动的光芒。  

有些甚至因为激动过度而面红耳赤。  

更多的则是握紧了拳头,等待决定他们修仙之路的重要一环。  

空间被无限扩大,原本矗立在临光塔最前面的石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古朴大殿。  

竟然就这样将试金部大殿进行空间转移,和临光塔融接在了一起。  

仿佛临光塔的另一侧,本就是这座古朴大殿。  

大殿上端坐着一位中年男子,眉目慈和,眼光深沉,一身山海书院道服格外显眼。  

身上的气息更是高深莫测。  

使得刚抬起头的修士不由自主的低下了头。  

两边对立而坐的修士也是个个气息深厚,各自穿着代表不同宗门的服饰。  

一想到他们可能的身份,年轻的修士们更是觉得热血澎湃。  

即便是刻意收敛身上的气息,但是化神元婴等和炼气的修为相差实在太远。  

以至于整个临光塔的修士都觉得身上如负重万钧。  

四周的空气都带上了肃穆,修士们不敢再随意张望。  

元梓道君眼中含着笑意的打量了一眼底下的年轻修士。  

这次通过最终考核的人数有些超出意料,修士人数占据了大半个临光塔,一股蓬勃朝气扑面而来。  

这些年轻的修士,将会是未来各大宗门的精英。  

再想到先前被送到试金部的资质审查记录,元梓道君便更满意了。  

这一次万宗大试的结果,有些出乎意料的满意,也没有白费他们这些老家伙的一番苦心。  

“首先在这里恭祝诸位通过万宗大试最后的考核,有资格成为宗门的一员。”  

此话一出,原本还肃然静穆的大殿似乎被瞬间点燃。  

即便不敢太过表示兴奋,可是几乎每个人的眉眼上都不由染上了喜色,将四周的氛围给点燃了起来。  

“接下来就是大家最期待的时刻了。”  

元梓道君眼中有着欣慰的笑意,可是面上却维持着该有的庄重。  

大手一挥,道袍的袖口随风翻动,一卷古画被抛了出来。  

当画卷到最高处时,整个临光塔被隐藏在暗处的阵法似乎受到了召唤。  

无数根金白色的光线在沿着阵法边缘与临光塔墙壁上纹路浮现。  

参考的修士皆是被惊,眼中露出好奇与敬畏的光芒。  

接着空中的画卷缓缓展开,古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