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张良变法(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书房旁边,有个小屋子,屋子里放着计时器,这时期称为“漏刻”。  

这是一种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孔中均衡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这里有两名壶郎,在密切注意着漏刻变化。  

在咸阳宫和各郡县官署衙门,都有专门的漏刻,有负责计时的壶郎。  

“戌时!”  

当刚好到了戌时,壶郎大声喊着。  

尉缭道:“大王,时辰不早了,老臣告退!”  

子婴道:“丞相稍等!”  

离上次发明出新物品已有一段时间,子婴打算再推出一项新发明。  

他拿起案桌上的竹简,说道:“竹简制作不易,保存起来更麻烦,若能发明出比布料更薄之物用于写字,利国利民也。”  

子婴接下来要发明出来的物品,是纸张。  

要是换在一年前,尉缭肯定会觉得,大王说出此物,那是异想天开。  

但子婴陆续发明出新物品,这时候的尉缭,不会认为是异想天开了,大王很有想象力,难道想出了制作这种物品之法?  

看到尉缭疑惑的神情,子婴道:“这两个月来,我冥思苦想,想出了一种方法,有可能制作出此物,我把此物取名为‘纸’。纸的制作成本,比竹简和布帛便宜很多。我只是初步想出来制作之法,到底能不能成,还需试验过才知晓。”  

尉缭随之兴奋起来,大王很有想象力,他想出来的,有成功可能性。  

要是能成功,将会造福全天下。  

子婴再向尉缭详细讲述纸的制作方法。  

造纸是先选好原料,古代造纸术,最早是采用麻类作为原料,之后逐渐发展到以皮、藤、竹作为原材料。  

确定好原材料后,再经过蒸煮、漂洗、捣叩、纸浆、捞、压榨、干燥这些工序。  

对于每道工序具体如何操作,子婴是经过冥思苦想的,也只能想出个大概。  

古代人的智慧不会差于现代人,子婴把造纸方法大概性讲述出来,工匠们再加以想象和试验,应该能够成功制作出来了。  

尉缭是越听越喜,大王的想象力太惊人了,居然能想象出这种方法制造“纸”。  

子婴道:“寡人要让大秦重新一统天下,需耗费钱粮众多。纸一旦问世,必定会很快普及全天下。我觉得,可对造纸术保密,由朝廷统一制作,除了满足朝廷所需,还可以对外售卖,赚取钱财。”  

当别人获得纸张后,也有可能会去试验制作。  

就算做好保密措施,也不能绝对排除相关人员泄密的可能性。  

因为泄密或他人研究制作出纸张,那是迟早事情。  

子婴能做的,是尽可能做好保密措施,通过造纸能获利多久是多久。  

秦国实行盐铁专卖,连旅馆都是官营,纸张问世后,由官方负责纸张买卖完全没问题,不仅可以在秦国境内开设卖纸的店铺,还可以售卖到东方六国。  

尉缭兴奋道:“大王所言极是,臣会安排好工匠,找好适合之地,进行造纸试验,会做好保密。”  

夜更深了,一月上旬的天气,还十分寒冷,尤其是到了夜晚。  

尉缭要回去了。  

内侍打开书房门后,凛冽的北风吹来。  

子婴走出书房门外,通过体感预计到,目前的温度大概是零下十度。  

“把寡人的虎皮披风取来!”  

子婴的虎皮披风保暖性很好,他曾多次穿着。  

内侍取来披风后,子婴拿起披风,亲自披在尉缭肩上。  

“丞相年事已高,还为国事操劳,需保重身子!”  

在子婴眼中,尉缭不仅仅属于尉缭一个人的,更是属于大秦的。  

眼前的秦王是好君主,让尉缭欣慰;君主如此关心,尉缭更是内心暖洋洋的。  

尉缭道:“大王,老臣的身子骨还算硬朗,还能为大王效劳多年。”  

子婴微笑道:“那就好,寡人希望丞相是‘寿星公’!”  

寿星公?这是新词汇。  

子婴道:“长寿者便是‘寿星公’,比如昭襄王、廉颇皆是寿星公。”  

哈哈!尉缭也乐了!  

尉缭临走前,子婴又再送了他两只叫花鸡。  

第二天,子婴命人草拟好求贤令内容,然后吩咐下去,用布帛抄写许多份,在秦国境内所有郡县张榜公告。  

两天后,邹离离开咸阳,开始了前往楚国的路程。  

联军退兵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秦国。  

原本秦国的军心、民心尽失,国家岌岌可危。  

在如此危急情况下,嬴子婴即位了,他成功保卫大秦,又推出一系列利国利民措施,还不断有发明创造。  

在一年多时间里,嬴子婴已经在臣民心目中,建立了自身的威望。  

秦国官府的工作效率是很高的,秦王的命令下达后,在关中地区很快公布求贤令内容,随后是汉中,再过来是巴蜀。  

这天,王元、王威一同来到了王宫,来看望姐姐、看望新诞生的外甥女。  

“让舅舅抱抱!”  

两兄弟都很喜欢外甥女,抢着抱嬴梦,多数时候是王威在抱着。  

王思则是躺在床榻上。  

子婴跟她说过,生小孩后的一个月,是“坐月子”时间。  

从此以后,坐月子这个词汇,运用到了这个时代。  

子婴批阅奏章后,来到了寝宫。  

“拜见大王!”  

王氏兄弟齐齐行礼。  

子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