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欢呼胜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韩王的车驾回去了,其他人继续观战。  

此时的楚军,士气进一步衰竭,攻势已不如先前猛烈。  

反观秦军,函谷关有秦军六七万人,城墙可容纳人数有限,可从容进行人员轮换。  

在解决攻入城墙的项羽亲兵后,楚军后备人员随即上来城墙,跟先前作战人员轮换。  

那些被换下去的士兵们,立即进入室内,脱掉衣服铠甲,擦干身体和头发,然后喝下厨子们熬制的姜汤。  

姜汤不仅有剁碎的姜,还有鸡蛋。  

雨淋后喝姜汤,能有效降低感冒几率。  

不久后,厨子们又来了。  

“大王有命,将士们辛苦了!今天慰劳将士们,让大家吃好!”  

厨子端来了大量的饭菜,大家能闻到那阵阵肉香味。  

饭是上好的小米,菜很丰盛,有大锅煲的羊肉,有鸡肉、猪肉、狗肉。  

在关城内,平常有一定的肉类储备。  

马匹有马厩,禽畜也有专门的房舍养起来,有人负责饲养,待需要食用时,再随时宰杀。  

一般情况下,只有秦王以及爵位高的人,才能吃得上上好的肉食。  

子婴特意吩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普通士兵也享受美食。  

大部分士兵,平时哪能吃上这么好的菜,立即嘴馋起来,纷纷拿起大碗和筷子,盛饭夹菜。  

城墙上喊杀声震天,关城内屋子的秦兵们,个个吃得有滋有味。  

“大王真好,军功翻倍,还能吃上大鱼大肉!”  

“幸亏有这么好的大王,要不然大秦能否保住,还真不好说。”  

“我杀了一个楚兵,很快是‘公士’了,要是能再杀一个,那就升‘上造’了。”  

“哈哈!我杀了两个贼兵,要直接升‘上造’了!”  

这个士兵屁颠屁颠的,说罢,先放下碗筷,从袋子掏出两只耳朵展示给大家看。  

现场吃饭的秦兵们,不乏连一个敌人都未杀到的,那是羡慕得要死。  

不过,对于守城战当中,还未冲入城墙就被杀死的敌兵,难以确认到底是由那个士兵杀死,这些军功会平摊到每个士兵头上,每个普通士兵都能平摊分得些许军功。  

比如平摊到杀死0.5人的军功,以后再累计平摊到相同军功,就累积到升一级爵位的军功了。  

又比如两人联合击杀一个敌军“甲士”,平摊下来同样是相当于每人杀敌0.5人。  

如果是在野战或其它战斗,只有一定级别以上的军官才计算集体军功,以部下杀敌数量(需要先减去部下死亡人数)计算军功,那些普通士卒,没杀到敌人是无任何军功的。  

在另外几个屋子,有大量的伤兵。  

医官、医卒前所未有的忙碌,忙着救治伤员。  

屋内随时有呻吟声、惨叫声,有些伤重过度的在这里死去。  

那是伤得不重的,及时清理包扎伤口。  

所幸受伤后及时下来救治,被雨淋不多,要不然就算伤势不致命,不久后伤口发炎也很要命。  

大雨还在继续,攻城战仍然在进行着。  

函谷关上,子婴仍然在击鼓助威,每当累了就由鼓手接替,他休息片刻后再继续击鼓。  

中途有勤务兵端来饭菜,子婴匆匆吃过。  

每次大王击鼓,都会有人高喊让城墙上的将士们知晓,秦军越战越勇,始终保持高昂士气,楚军再也没有杀入城墙的机会了。  

激烈的战斗,一直打到申时。  

城墙下的楚兵们,士气低落,许多人烦躁恐惧起来。  

眼看函谷关已攻不下了,再这样下去,不仅捞不到任何功劳,连性命都白白搭进去了,许多人已经无心恋战。  

再加上被雨淋了许久,士气更是低迷。  

只是没有撤退命令,不得不留在这作战。  

函谷关对面,联军上至高层人员,下至普通士兵,心情都很不好。  

项羽已经看出,攻城部队锐气已失,士气已经衰竭。  

他的心情,已经跌落至谷底。  

陈平不仅看出了无法攻入关中,更是往长远去想,等联军撤兵后,天下格局,那就是秦嬴政统一前各国并存的局面。  

是长时间各国并存?还是只是暂时并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其中一国逐渐吞并其他国家,而最终一统天下?这个还不好说。  

刘邦更是在思索,以后他何去何从?自己的地盘在哪里?自己要怎么才能成为“王”?  

战车上的范增,接连摇头叹息,说道:“拿下函谷关已无可能,要灭秦,只能再等待时机,另想它法,撤兵吧!别做无谓的牺牲。”  

此时的项羽,心情非常不好,一时间没有回应。  

范增大声命令道:“鸣金收兵!”  

项庄看向范增,显得有些不满,堂哥才是上将军,你这个老头来越俎代庖!他再看向堂哥项羽,项羽正低头不语。  

范增再大声命令道:“鸣金收兵!”  

他可不希望做无谓的牺牲,在没有胜算情况下,尽快收兵把损失降至最低。  

“鸣金收兵!”  

当第三次命令发出后,终于鸣金了。  

“噹噹噹…”  

这鸣金收兵的声音,对于在攻城楚兵们来说,那就是救命的声音。  

云梯下面的楚兵,立即转身撒腿就跑。  

那些攀爬上云梯顶部的楚兵可就惨了,未必有逃跑的机会。  

“想跑,没那么容易!”  

一名秦军弓箭兵大喝道,一箭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