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一步之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是李必的声音。  

城楼北面城墙上的秦兵们,全力抗击着攻城楚军,难以大量抽调出来增援。  

李必亲率在关城内的预备队,及时从阶梯冲上城墙赶来支援。  

此时,背靠着城楼木墙歇息的子婴,只觉脑袋晕晕的,还胃部不舒服,想呕吐,十分难受。  

来自现代的他,知道这是正常生理反应。  

过度运动让心肺功能一时无法适应,导致脑部血液一时性供应不足;运动时间过长,导致低血糖症的发生,会出现头昏、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  

浑身无力、气喘吁吁的他,观察着战况,看着约十米外王威跟楚将的恶斗,看到了李必率军赶来,还有跟在李必背后的秦勇。  

有了生力军加入作战,楚军前进的势头立即被扼制。  

看到那个强壮的楚将,实在太神勇了,连王威也抵挡不住,秦勇目露精光,可贼开心了。  

“楚贼!老子来会会你!”  

在说话的时候,他已挥动兵器冲了过去。  

秦勇勤练武艺,喜欢跟强有力的对手决斗,现在就是好机会,要解决这个楚将,军功可比杀普通楚兵大得多。  

有了秦勇加入战斗,王威压力大减。  

两人联手,向严举发动迅猛攻势。  

李必和士卒们,全力击杀冲上来的楚兵。  

函谷关城墙,丹凤楼旁边,这里厮杀最为激烈,双方皆是悍不畏死,秦军靠着数量优势,掌握了主动权。  

不妙了!不妙了!  

远处观战的联军高层们,目睹如此情形,好不容易兴奋起来的心情,已经荡然无存。  

离杀死子婴就差一步了!  

怎么严举不动作快一点呢?怎么秦军援军不迟一点点赶到呢?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他娘的!子婴真命大!”  

司马欣说出了骂人话。  

董翳接口道:“难道有老天爷保佑,这样都还没取子婴狗命!”  

秦王大纛屹立不倒,秦王危险已解除,章邯心情好了不少,心中又再痛骂着这两人,尤其是司马欣这小人。  

目睹着战况向不利于已方发展,张良心中很不好受。  

此时此刻,仍然在擂鼓的项羽,心情十分失落。  

他继续击鼓,寄希望于严举能够在杀出一条血路。  

就算不能取子婴之命,只要能逼得子婴逃走,再砍下秦军大纛,秦军士气必定会衰竭,拿下函谷关也就水到渠成。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秦军不会给严举机会。  

在秦勇、王威联手下,严举处于劣势,并且越来越明显。  

为了军功的秦兵们,个个都奋勇杀敌,已经杀红了眼。  

有些秦兵被楚兵刺中要害情况下,临死前还反击刺中眼前楚兵,同归于尽。  

在这种情况下,军功是计入这个阵亡士兵,由他儿子来继承。  

秦军在一定时间内的杀敌数量,大于相同时间内冲入城墙的楚兵数量,缺口开始逐渐缩小。  

子婴仍然在喘着气,头昏恶心症状已有所缓解。  

目睹着战况,他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略过片刻,缺口再略为缩小。  

子婴重新站起,望向远方,项羽仍然还在击鼓,不禁感慨:“项羽这猛男,体力真够逆天的!就算再猛男又如何?你做不了合格君王,以后拿什么跟我斗?”  

子婴又再看向城楼南面,部下正跟城墙上的楚兵激烈搏杀。  

城墙上、城墙下伏尸累累。  

太惨烈了!这样的战斗实在太惨烈了!  

这时,严举已被逼得左支右绌,险象环生。  

很快,秦勇抓住机会,一剑刺入严举胸膛。  

紧接着,王威同样一剑刺入。  

当啷,严举的双戟掉落,临死前的他,眼睛睁得大大的,看向不远处的秦王,本来离成功近在咫尺,最终功败垂成,那是一万个、万万个不甘心。  

此时,子婴同样看向他,感受到他的不甘心。  

他目睹了刚才战斗过程,心中也佩服,这不愧是员猛将。  

子婴快步走近,向严举道:“你已经尽力了!只可惜的是,你找错主子了,你本该为大秦朝廷效命,却千不该万不该跟着项羽这个叛贼!”  

严举已没有机会思考这个问题了,他脑袋垂下,闭上了眼睛。  

秦王这样评价他,能让他闭眼了。  

子婴看向秦勇和王威,竖起大拇指,赞许道:“你们做得很好!”  

两人抽回铜剑,屁颠屁颠的秦勇,加入到战斗大军中。  

王威则不再战斗,待在子婴旁边护驾。  

不久又有数十个朗卫抽身回到大王身边拱卫着。  

子婴进入城楼,喝下一碗水,活动一下筋骨。  

他已不喘气了,只是感到双手酸软。  

楚军还未退,子婴重新走出城楼门,走到旁边的军鼓,接过木棒继续击鼓。  

秦军士气如虹、斗志昂扬。  

冲入城墙的楚兵誓死不退,不退只有死亡一途。  

在秦军全力围歼下,城墙内的楚兵终于被全部绞杀。  

就算有严举带亲兵攻城,仍然还是失败了。  

此时的项羽,已停止击鼓,内心无比的失落。  

再望向函谷关丹凤楼那秦军大纛,他始终是不甘心,可又无可奈何。  

气得牙痒痒的项羽,举起木棒全力向军鼓砸去。  

“咚”的一声巨响。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力气实在太大,军鼓皮被砸出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