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不战而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豫章郡,孙贲和豫章太守华歆正在巡视着府城粮仓。  

刘繇病死,被百姓推举为扬州刺史的华歆竟然坚辞不授,白白便宜了他堂弟孙策。  

他从寿春只身逃回,自家这位堂弟就让他来了豫章,说是协助华歆,实际上则是接管。  

毕竟这种时候,还是自家人才最放心。  

孙策明白,他也明白。  

所以他踌躇满志,准备在这豫章建功立业。  

“太守,大事不妙!赣水上突然出现大批荆州军,我们该如何是好?”  

一名郡守府属吏匆匆来到二人面前禀报,身后还跟着一名报信的斥候。  

“什么?!荆州军!他们不是还在平长沙张羡叛乱么,怎么会来豫章?!”  

孙贲大惊失色。  

这屁股都没坐热呢,荆州军就到了!  

“孙将军有所不知,张羡之乱已经平定,平叛之人还是荆州牧刘表长子刘琦,传闻刘表一心自保荆州,看来是有所误传啊!”  

华歆给孙贲解释了一句,叹了口气看向斥候:“可探明荆州军有多少人?”  

“回太守,赣水上全是荆州军战船,楼船、艨冲近百,绵延数十里,应在十万之上。”  

斥候连忙回道。  

“十万大军…”  

孙贲接了一句,脸色又变了几分。  

“你下去吧。”  

华歆挥手让斥候退下。  

袁术僭越一年多,天下诸侯群起讨伐,荆州却未出一兵一卒,众人也都明白了刘表的自保之意。  

可荆州安稳太平了好几年,兵多粮足,刘表随时拉起一支十多万的大军绝无问题,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荆州此时出兵,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料,可能也超乎天下诸侯的预料。  

“华太守,贲初来豫章,对郡府不甚了解,城内有兵马几何,能否一战?”  

孙贲神色紧张盯着华歆问道。  

“豫章今有郡卒一万二千人,州牧留下的残军万余人,加上将军带来的一千步卒,再征发城内民壮大概有三万之数。”  

华歆沉思开口道。  

“华太守,我军占据地利,粮秣充足、又有坚城可守,以三万对十万,倒是可以一战…”  

孙贲攥了攥拳头,多了两分信心。  

若是不战而退,他可就真没脸回去见孙策了。  

“孙将军,还有一事,荆州军中有一物,其声如雷,其威可开山裂石,是为攻城利器,张羡之乱之所以如此之快被平定,与此物脱不了干系,将军若要坚守,切记不可孤守城池!”  

华歆出言提醒道。  

“威力可开山裂石?!”  

孙贲愣神片刻,狐疑斜睨着华歆道:“若荆州有此等神物,那我等还打什么仗,华太守莫不是怯战,编出此话来诓骗孙某吧!”  

“在下也不愿相信,只是提醒孙将军而已,华歆既已归顺江东,那便是江东之臣,是战是和,皆由孙将军而定,歆定竭力协助孙将军守城!”  

华歆不卑不亢,转身便走。  

孙策派孙贲来的目的,他当然也再清楚不过。  

他好歹也是一郡太守,钦佩孙伯符的勇略才主动归附的江东。  

此刻被一个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孙家亲属如此怀疑,真当他没一点儿脾气!  

“华太守留步,此事皆是孙贲之过,孙贲也是急昏了头,不该怀疑太守,以华太守之见,我等此刻应该如何是好?”  

孙贲一看华歆真的要走,急忙上前陪笑挽留道。  

现在试探出华歆没有转投荆州之心,豫章又毗邻长沙,他对这攻城利器也不由信了几分,刚刚升起的一点守城之心也湮灭殆尽。  

尤其他在豫章人生地不熟,若是真得罪了华歆,除了手下那千把人,能不能调动府城内一兵一卒都是问题,更别谈守城了。  

“歆有两策可献于将军。”  

华歆回头拱手道。  

“华太守请说。”  

孙贲闻言一喜,华歆没有介意对他而言可是好消息。  

“一为将军带兵出城,试探荆州军虚实,华歆守好府以为退路,毕竟荆州如此大张旗鼓,有虚张声势之嫌,不过此举乃是兵行险招,稍有不慎将军会有兵败之险!”  

华歆盯着孙贲缓缓道明。  

孙贲犹豫片刻,目露艰难之色看向华歆:“不知华太守二策…”  

“二为将军带豫章之粮、和愿意随将军离开的扬州军支援伯符将军,告知荆州出兵消息,让伯符将军早做准备。  

扬州大半为伯符将军所占,刘州牧留下的残军不少也为丹阳、吴郡之人,想必能回到家乡他们也愿意随将军离去。”  

华歆再次开口,看着孙贲渐渐泛明的眼睛,心底微微一叹。  

“荆州和我江东有血海深仇,荆州出兵之事,必须尽快报于伯符才是,华太守,那我这就去准备,你随我等一同离开豫章,伯符若是知道你能助他,定会大悦。”  

孙贲不假思索道。  

此举不用他冒险,又能给江东带去大批粮草兵马,就算丢了豫章,伯符也不能怪他。  

十万大军,还有神物相助,不是为兄不想守,是实在守不住啊。  

“孙将军,华歆就不随你一同离去了,我是豫章太守,有守土安民之责,荆州军来了找不到我这个太守,又没找到粮食,若是杀民泄愤,华歆可就百死莫辞了。”  

华歆看看身后,又看向孙贲道:“孙将军与伯符将军说明就好,他定能明白吾之苦衷的。”  

“那好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