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道果(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下品魔器比化神。  

六阶中品魔器比返虚。  

七阶上品魔器比合体。  

位列八阶极品的绝顶魔器,位格等同于大乘仙真。  

这百万里血海,便是其威能与魔气作用的结果。  

上古之时,决战最终,在几位合体大能的带领下,此世古仙也曾将这血海扫灭,令此魔器现出原身。  

但绝顶魔器终究是绝顶魔器,质量摆在那里,又有欲界之力在后支撑,古仙合力也未能将其攻灭,最后只能勉力将其封印,希望时间消磨,能够迎来转机。  

然而,时至今日,魔器仍存,反倒是古仙坐化,封印也成虚无。  

如今换成万道学宫,是否有力灭此魔器无人知晓,还得尝试。  

“嗡”  

白玉仙城轰然一震,五行五宫大放光华,青黄赤黑白五色齐出。  

“轰”  

五色凝,雷光起。  

惊天地,泣鬼神。  

后天绝顶神通五行神雷由万万器级的仙灵机甲催发,威力更是恐怖,足可轰杀返虚,哪怕合体大能,也要暂避锋芒。  

雷光之中,猩红流转,森罗万象破灭,但又转瞬如初,一部血海图书轰隆震动,生生受下了这五行神雷。  

竟是如此结果仙灵机甲,五行神雷,不能说没有效果,只是太过微弱,想要攻灭这绝顶魔器,怕是得水滴石穿,铁杵成针般日日夜夜,经年不断的消磨。  

上古之时,恐怕也是这般结果。  

那些古仙,虽非真仙,但也有合体之力,仙器同样不少,丝毫不弱于白玉京,甚至还犹有胜之,但最后还是没有能够消灭这三大绝顶魔器。  

因为耗不过欲界侵蚀,天地污秽,古仙不仅失去了长生之力,还要面对魔气的污染。  

反观这三件绝顶魔器,虽然不敌古仙合体,但胜在质量非凡,又能吸收魔气恢复,想要将其磨灭,不知得多少苦工,古仙们根本消耗不起。  

最后,他们只能飞升而去,将这隐患遗留至今。  

如今换做白玉京,局面是否有所改变自然是有仙城催发,五色光起,又是一道神雷轰出。  

那就耗吧古之仙人消耗不起,一是顾忌长生道果,二是难消魔气污秽。  

但白玉京却无此难题。  

虽然万道学宫中,除许阳这道主外,无人能够长生久视,但个人的长生与道统的长存是两个概念。  

只要许阳不死,万道学宫不灭,那白玉京就有消耗魔器的资本。  

就如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尽也长生的问题解决了,剩下便是魔气污染。  

这也是古之仙人飞升的原因之一。  

他们何尝没有想过,子孙无尽,除此灾祸奈何魔气污染,断了后进之路,古仙不得长生,后人也受魔气之扰,金丹便成魔胎,元婴更要堕魔,哪怕师长出手相助,也难令其突破化神境界。  

如此,哪来子子孙孙,无穷无尽魔气污秽,断绝修路,古仙无奈只能飞升。  

但这个问题对万道学宫而言,并不是问题。  

道法真经,便可灭消魔气,保证修路不断。  

更别说白玉京内,许阳抬头,额上天目照开,映现一片奇景。  

只见一个黑洞,构成通道,破碎的天地空间,并未就此弥合,而是向外开裂,似与一界相连。  

早在百年之前,这个世界便与道法世界相交,出现了“合界”的现象。  

照此趋势发展,终有一日,两个世界会合为一体,再也不分彼此。  

但这一日,究竟何时到来,谁也不敢定论。  

所以,在血海席卷,魔道抬头,阳神分身遭遇危机之际,道法本体果断启用了白玉京,打通两界空间,天地屏障,降临此世支援自身。  

这个过程,十分艰辛,白玉京体量太大,哪怕两界已然相交,但想开出一个能够通过的通道,依旧需要消耗大量时间。  

这也是白玉京最后时刻方才赶到的原因。  

不是许阳不想提前,不想减少手下弟子,还有此世生灵的损伤,实在是没有办法,天地屏障太过坚硬,费时费力才能打穿。  

遗憾无奈之事暂且不说,白玉京终究还是打穿了天地屏障,降临此世。  

合界的进程也因此大幅提升。  

所以此刻,许阳的崇目天眼,才会观照出这样的景象。  

两界相合这合界将会带来许多改变。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道法世界,万道学宫。  

万里晴空,骤见云雨。  

“这”  

学宫之中,众人抬头,有些讶异的望着漫天云雨。  

“灵气”  

天工匠院之主,也是唯一留守的元婴,楚南伸出手来,接落雨滴。  

雨滴入手,便成水雾,还有灵光闪动,直接沁入人体,化作法力。  

并不陌生的灵气。  

但却让学宫众人激动非常。  

道法世界,虽然元灵复苏之势,但也只是势头而已,并未形成。  

整个世界,也就万道学宫之中,有一块许阳以地祇之法,技能特性培养出的灵地金鳖岛。  

其他地方仍处于贫瘠状态,元灵稀薄,难以修行,必须依靠万道学宫生产的各种资粮,还有上古仙神遗留的借假修真,神魂之法,才能进行修行。  

可是现在“哗啦啦”  

两界相合,天降甘霖,尽是精纯灵气化成的灵雨魔染世界,元灵极其充裕。  

充裕到什么程度就连凡间,穷山恶水,都有不少灵气,完全可以满足练气筑基的需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