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印(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武斗到底是有趣的。  

武斗开始后不久,广场上的气氛就重新开始热烈起来,各种法术爆响声,调气呼和声,加油呐喊声,汇成一片。  

武斗又没有限制,五行、罡煞、剑术、符法、雷法等等,五彩斑斓的法漾灵光让人目不暇接。  

至于在祈晴雨章程中大放异彩的程心瞻为何不下场,众人猜测可能是方才他施展坛法耗尽了法力,毕竟那样一场雨做起法来肯定不轻松。  

也有人猜测程心瞻是怕露了怯,兴许他真正武斗起来并不如何,所以为了避免折损名气,索性不下场。  

还有一部分人,眼力了得,能看唇语,“看”见了程心瞻向他师长解释的话。  

这些人心里不一定认同说程心瞻下场了就一定能占前三名,但总归来说,心里是稍稍放轻松些了。以后有的是机会和程义符过手,但今天得前三是能观摩天师印的,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  

各人都拿出了看家本领,让这场武斗别开生面。  

一直到太阳落山时,这武斗才比完。  

程心瞻如享佳酿,这场武斗实在让他受益匪浅。  

小天师宣布了武斗的名次。  

二境场:  

第一名,龙虎山天师府道士;  

第二名,西山万寿宫净明派道士;  

第三名,庐山剑派剑侠。  

程心瞻很有印象,第一名龙虎山的道士确实是力压群雄,罡煞齐出,龙虎之形宛若实质,第一名当之无愧。  

郑妙机道兄应当是和他有过节,守擂时点名要他上来,不过却惜败一招。不然以郑道兄的实力,进前三是没什么问题的。  

第二名净明派道士的表现堪称惊艳,手拿一把拂尘,再念御一柄飞剑,一身水法出神入化,等闲人近不得身,飞剑灵动锋锐,所向披靡。  

第三名是老熟人,正是蓝逾青,他的双手法剑更加刁钻了,让人疲于应对。  

一境场:  

第一名,龙虎山天师府道士;  

第二名,三清山万法派道士。  

第三名,兵锋山神霄派道士;  

这一境的头名也是程心瞻的熟人,正是梁真敬。  

不过程心瞻看得出来,梁真敬脸色不太好看,至于原因,他大概也能猜出来一些。两人初见时,年纪境界都差不多,但梁真敬现在还是一境。  

要说是梁真敬资质不够,程心瞻是不信的。  

他和梁真敬打交道的次数很多,早期多次争雷,中间在白玉京还交过手,再后面西昆仑轮战的时候,他也来过。  

这个人很好面子,又是其师尊的关门弟子,宠着长大的,性格上有些自傲,因为他师尊就那个德行,天师府大多都是这个德行。  

不过程心瞻觉得这人本质不坏,尤其是在西昆仑时,程心瞻后半年改头换面以假名行走,屡次撞见他救人于危难时,也不求报答,也不求扬名,很是洒脱的一个人,或者说,这是一个极易孤芳自赏的人。  

他的符法很厉害,是程心瞻都很敬佩的,他的天资自然也是极高,不然也不会被龙虎山有名的长老收做关门弟子,而且小天师出门还要把他带上。  

这样的人在龙虎山修行,有资源扶持还有法箓在身,不应该还留在一境。  

从他自己拉着个臭脸也能看出来,他应该是被叮嘱压境界参加法会的,就是为了争头名。  

而且程心瞻猜测,那个二境的应当也是压境界的,看他的罡煞凝成实质,估计早就能结丹了。  

第二名是自家人,程心瞻不太熟,只知道是白虎山的新弟子,年纪还很小,天赋很高,他用的是剑阵和阵图。  

程心瞻看着很受启发,自己的五行法剑也在准备中,到时也可以组一个剑阵。  

第三名是神霄派道士,也是熟人,是孟家兄妹中的妹妹,没想到这两兄妹的天赋如此高,雷法惊人。  

两场武斗前三,龙虎山都位列第一,这也能理解,东道主嘛,压境界参加夺个名头也很正常,毕竟今天还新收了弟子,总不能在新弟子面前丢了分。  

而与之相反的,阁皂山的一个都没有,这也很正常,因为阁皂山灵宝派的侧重在斋醮和度化上,武斗不是人家的长处。  

到此,法会第一天就结束了。  

晚上,自然又是宴饮不绝,大摆酒席。  

宴饮期间。  

蓝逾青拎着酒杯就坐到了程心瞻边上,言语里颇有埋怨。  

“程道友,昨晚见面你还答应我要比试一场,怎么今天你又不下场了。”  

程心瞻敬了他一杯酒,笑说,  

“道友莫怪,今日贫道实在是力有不逮了,往后自然有的是机会。”  

蓝逾青还想再说什么,这时程心瞻又另起话头,  

“道友,上次在白玉京论剑时,你的乂形剑气可真是让我难以招架呀,方才武斗,我又见着了,你是如何想出来的,等道友法力再深厚些,岂不可以剑气成网了?”  

蓝逾青闻言大笑,“是这样…”  

于是两人便愉快的交谈起来,后来郑妙机、曾济年几个投剑山的,包括明月山的,也都来这桌讨论起剑道来。  

几人从法剑谈到体剑、飞剑,程心瞻都能说上两句,又总有奇思妙论,让一群人敬佩不已。  

第二日。  

各家金丹大修被单独请去一处秘境,据三清山的几位金丹透露,他们是去论道。  

谈论洗丹精要和避劫之法。  

这和罡煞以及神通比起来,又是另一个层次的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