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杨廷和吐血昏倒(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臣以为唐太史所言极是,伏望陛下三思一二…”  

唐皋之言后,其中从朝班内站出一堆人,这次认数虽然不及前一次多,但其中无论是议礼党,旧党之人都有。  

这也是理所当然之事,之前无论是议礼,反对议礼,都是出于有因,或是出于古礼,或是出于孝道。  

而现在,完全就是没理由。  

议礼党看来,朱祐樘绝不绝嗣,根本无关紧要,因为原因出在正德与弘治二人身上,怪不得他人。  

现在朱厚熜是大宗,没有必要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去给朱厚照续后。  

而反对议礼党,还是那句老话,小宗可绝,大宗不可绝。  

在他们看来,只要朱厚熜认朱祐樘为父,继续承袭大宗基业就行,同样没有必要脱裤子放屁,用一个孩子兼祧。  

如果说皇长子是嫡子还好,可偏偏不过是个庶长子,即使过继朱厚照,说破大天,实际上还是庶子,这又如何能够承继大统?  

朱厚熜脸色愈发阴沉,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想的这么好的办法,这些人居然还是不同意。  

在他看来,双祧兼顾礼、孝,为什么就不可以?  

当然这也是朱厚熜与古人思想不同之处,朱厚熜看法,无论过继给谁,可终归自己才是生身父母。  

而这些官员可是地道古人,观念里父母只有一个,过继出去就不能算自己儿子,因为“为人后者,为人子”观念早已根深蒂固。  

但是今天朱厚熜可不准备拖下去,而是直接拍板:“古人云,礼出于天子,我所言兼祧之策实乃两全之策,此事就此决定,兴献帝改谥号为孝恭帝,入太庙,至于山陵则不必动工,以免惊扰神灵。  

皇长子赐名圳,按太祖所赐排列,名为载圳,礼部选吉日过继、册封之事!”  

“臣等以为此事大有不妥,请陛下三思…”  

不少官员在朱厚熜拍板之后,依然固执己见,伏拜以请。  

朱厚熜也没有理会群臣劝诫,这回他要做一个独夫,如今起复官员充斥朝廷,大不了就立刻罢免这些人就是了。  

不理群臣劝谏,但不代表不做事,紧接着朱厚熜自顾说道:“内阁事物繁杂,朕实不忍劳累,即命原诰敕房、制敕房改为史馆,由内阁大学士掌修国史大事,以及总理教授天子学问等事,从此不再负责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之事…”  

“元辅…”  

朱厚熜一言未毕,杨廷和便瘫倒在地。  

他在这一刻再也支撑不住,因为内阁没了,大明内阁大学士,从此只是修国史之职了。  

而且内阁权利还是一步步,丧失在自己手上,这让本就身体一直虚弱的杨廷和,再也人受不住打击。  

朱厚熜自是知道事情重大,急忙大喊:“快将杨先生送到太医院!”  

宫中内侍在朱厚熜话后,瞬间也变得忙碌起来,四五个内侍手忙脚乱,将杨廷和背出奉先殿。  

“哎…这该如何是好?”  

“谁说不是呢?”  

“国家多灾呀!”  

“话说圣人除内阁大学士职权,以后岂不是回到太祖时期,六部执掌天下大政?”  

“不会吧!当年太祖废中书省,天下之事由通政使司直接呈递龙案御览,可不过数月时间,就设四辅官,又改如今殿阁大学士辅佐。  

以太祖神圣之资,尚且不堪重负,圣人又如何能比之?”  

“那你们认为陛下该如何处置?”  

“我上哪去知道,总不可能再设宰相吧!”  

“这不可能,国朝有祖制,谁敢犯之?且陛下聪睿神明,怎会重设宰相?”  

群臣议论纷纷,无一不是针对于内阁大学士,不在担任承上启下责任事之后,还有谁来承担。  

内阁被废,九卿当然最高兴,因为没了内阁大学士这个岗位,基本上九卿人人都可以面呈君王,在皇帝面前刷映像分。  

但是接踵而来的问题是,那就是欲承其冠,必受其重。  

如果朝廷出现问题,那么顶缸的也必然是他们。  

比如大礼议之事,以前有内阁大学士,有什么事也是百官骂内阁大学士,现在没了,只要不在内廷和外朝再设机构,那么六部理所当然站在前头,成为百官攻击的靶子,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高兴的有,不高兴的自然也有,谢迁、费宏两人脸上尽是苦涩,互相看了一眼,费宏长吁一声问道:“谢公,我辈何苦来哉?”  

当初二人见新君登基,万象更新,故而一路驰骋奔赴京城,可想到换来的居然是坐冷板凳。  

这让二人如何受得了,本来刚想要上谏,没想到杨廷和又恰巧打断,让二人只能硬生生吞下这句话。  

“是呀,何苦来哉?”费宏有如此想法,谢迁又如何能够没有?  

本来只以为皇帝只是短时间冷落,没想到迎来的却是打入冷宫…  

杨廷和昏倒,那么议事自然也就不能进行了,朱厚熜也只能就此停止:“退朝!”  

群臣这才见音慢慢停下,朱厚熜接受群臣大礼之后,便不再继续御极,而是率先走出奉先殿。  

导从官前方引路,宫女执掌引绛、内侍秉持华盖紧跟其后,无数大汉将军身穿曳撒,头戴檐帽,雄赳赳,气昂昂保护着车架。  

回到奉天殿,依旧意犹未绝的朱厚熜,突然喊道:“起草诏书!”  

严嵩手持纸笔,躬身上前伏闻:“请陛下圣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