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危机四伏解难题、本末之事先固本(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但无须做事,需要朝廷供养,世上岂有这等好事?  

后者荒废已久,如果想要重新修葺,大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每县不说多,起码三个社学、乡学总要。  

算他一个社学、乡学重新修葺,五两银子,然后请老师、刊印书本,每年总需五两银子,一年下来是多少?  

再加上漏泽园、养济院、惠民药局等,无一不是需要花费巨资,方能重启旧制。  

但所耗钱财,无人敢算。  

所谓:“仓廪足而知礼仪!”即是如此。  

如果连果腹问题都无法解决,又何谈有时间其他?  

就拿读书来说,在普罗大众看来,就断读书破万卷,可却无法立刻变成粮米,最终也不过是一场空而已。  

多数百姓没有那么远大理想,更没有那么长远见识,空空如也的肚子,告诉他们再好的东西,也比不了能将肚子填饱。  

吃饭是本,知识是末,本末不可导致。  

这也是为何三字经会从论语学而衍生出“有余力,则学文!”之句。  

盖因大众本质最低要求吃饭!  

能不能吃饱,日后过得如何,暂且无心去想,但眼前必须能够保证不饿死。  

明朝乡学、社学之所以废弛,这便是其中原因之一。  

哪怕地方官府再如何倡导文风,鼓励百姓习文,但止不住百姓不愿意进学。  

而且官府不敢强迫。  

因为若是少了一个劳动力,生产何人来做?  

一旦少了劳动力,那赋税如何交付?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且官府也不想去多心管,固然文风关系政绩,但是赋税才是政绩考核的根本。  

如果赋税能缴纳完毕,即是本地十年不出一个秀才,又能如何?  

充其量就是提督学校官,在参上一本“某人治地一方,文风凋敝”云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