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所谓洒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情况就不敢让波皓知道,免得他提剑杀过来。  

到时候,说不定真就达成‘开局杀死曹操’的成就。  

只是这对张钰来说,又没有什么好处。  

就这乱世,少了个曹操,还有个张操王操的。  

万一事情败露,自己还平白得罪曹氏和夏侯氏子弟,不死不休的那种。  

“说真的,曹某对这里很好奇…”曹操看了看周围,隐约已经有一座城池的雏形开始出现,“曹某问过济南王,这里并非某一个亭,而是专门给道长的安置地。”  

顿了顿,正式询问:“那以道长看来,这里算什么地方?”  

“道场!”张钰回道,“山丘之上,陆续会建立起道观,作为布道修炼之地。丘陵下这片谷地,主要是普通道士生活修炼的地方。”  

“上万人的道场?”曹操还是听到这样的说法。  

“人气鼎盛,实在没办法。”张钰摇了摇头,“原本跟着贫道过来的道友,三百不到。在这里安顿下来,不多时陆续有这八千余流民过来投奔。  

他们大多的情况不太好,只要不管,就会死,再不然会挺而走险。国相,你觉得贫道接受这数千教民,还是任由他们横尸荒野,又或者成为暴民,霍乱地方?”  

曹操沉默,其实自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全国各地都有动乱和造反。  

这天气也不正常,不是大旱就是大涝,有时刚开春突然来一场霜冻,刚发芽的粮食都冻死…  

就光和五年,182年那阵,大疫加大旱。  

到光和六年,大量百姓过来洛阳乞活。各地背井离乡乞活的流民,到处都是。  

正是漫山遍野的流民,最后都加入黄巾贼。  

都不需要煽动,自发加入。  

原本总数只有四五万的黄巾贼,在这些流民加入之后,人数暴涨上百万!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长社之战后,朱儁和皇甫嵩要坑杀几十万黄巾贼的主要原因。  

朝廷方面,真的没有多余的粮草,去赈济这些‘前流民’。  

前汉时期,到是设置过常平仓。  

可汉元帝时期,就已经废置。  

东汉明帝时期打算重置,最后还是作罢。  

也就是说,朝廷不仅无法平抑粮价,还没有粮食拿去赈灾。  

还有一个原因,火烧长社一时爽,烧完物资粮草什么也都完了。  

打完一场仗发现没缴获,几十万人的粮食供应不上!  

要放着不管,别人还不造反,那都是已经不想活的了!  

那一天,曹操开始明白,为何长平之战,秦军要坑杀几十万赵军。  

然后就有种无力感,自己只能看着一切的发生…  

“教主仁义,曹某也不好说些什么。”曹操摇了摇头,“可否带曹某参观一下这里?”  

“也没什么见不得人…有例外,比如贫道制药炼药的地方。”张钰看向曹操。  

“那里曹某去了也看不出什么,还是算了。”曹操表示理解。  

来之前他调查过,这个道场很大程度,就是依靠成品丹药,以及符箓来获取利润。  

这一路过来,好几个山丘被改造成药田,主要也是为了降低原材料的成本。  

原本那上面有郁郁葱葱的树木,现在都砍秃了。  

地形不太适合作为农田,索性改为药田。  

少不得带着曹操在镇子里面转了一圈,后者对这里是越看越喜欢。  

首先的规划很合理,一看就知道是大才之手。  

其次就是百姓的脸上充满希望,不像其他地方一样麻木不仁。  

“曹某不明白…”抵达张钰府邸的时候,曹操坐下后询问,“既然他们两三个月前,都还在存亡边缘徘徊,为何现在却是这样的面容?”  

“没什么好奇怪的。”张钰知道曹操怀疑自己,这厮疑心很重,“百姓本身要求就不高。衣食无忧,差不多就满足。再能找到一个婆娘,有三五个孩子,就算人生巅峰…”  

顿了顿,看向曹操问道:“养头牛,都知道等它老了,工作不了,生育不了,产不出奶才杀。各地官员,自称为陛下牧守一方,怎么连这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大概是…”曹操想了想,“等真正肥了,可能就轮不到他们杀了。”  

别说东汉这个时期,各朝各代都有这个问题。  

各地官员,基本不会执行长远的政策。  

那种需要三五年以上,才能见到成效的政策。  

自己任上只有投入,看不到多少好处。  

结果下一任上来,政策有了效果,这一任的官员飞黄腾达,上面谁会记得上一任的投入?  

除非没办法,必须做那么做,款项也各种不到位,甚至拖成烂尾工程,豆腐渣工程。  

古代更惨,刚有些起色,别人有后台的过来摘桃子。  

久而久之,扣除个别‘傻子’,否则大家但求无过就好。  

反正只要地方安靖,不出乱子,自己的政绩就不会差。  

“也就是说,如果当大家,看到这里有一头大肥猪…”张钰饶有兴致的说道。  

“……”曹操沉默,当这里发展起来,估计会有大量的官员,会盯上这里。  

就有些讽刺,明明在这里最危难的时候,官府方面就没有在意过这上万人的死活。  

作为豪强出身的曹操,多少有些迷茫。  

士人把这个情况,推说是宦官乱政的结果。  

可问题他的祖父就是宦官,他能不能知道,宦官开始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