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奏对2(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朱瞻基沉吟良久,这才看向张忠,笑道“朕认为你说的还是有道理的,朕会下旨暂停开平卫内迁之事。”  

张忠闻言大喜,赞道“陛下圣明,几年之内北方必然有变,那时若是我朝能重新收回大宁故地,到时宣府与辽东将连为一体,北疆防御将更加稳固,比起这些好处,支援开平卫几年的钱粮,这些付出是完全值得的。”  

“嗯”  

朱瞻基颔首道“朕也是如此思量的。”  

朱瞻基随即打量张忠片刻,笑道“看来朕让你此次巡边倒是个不错的主意,你此番北上,果真收获不浅。”  

“臣巡视宣府数月,查探各地卫所情况,的确心有所感。”张忠神色严肃说道。  

朱瞻基见张忠说得郑重,也不由肃然起来,随即吩咐金英给张忠递了杯茶,徐徐说道“先不急,你先喝口茶润一下嗓子,再跟朕好好说道一番。”  

张忠谢过恩,恭敬接过茶盏,啜了一口茶,随即将茶盏递回给金英。  

张忠喝完茶看向朱瞻基肃然说道“臣先给陛下讲一下臣到了赤城后亲身经历的一事。”  

朱瞻基微微颔首。  

张忠便将赤城守备方敏如何威逼开平卫家属成为自家佃户的事情向朱瞻基讲了一遍。  

“此事若非臣亲身经历,臣是万万不敢相信的,我朝边疆重地,那些豪势之家竟敢做出如此不法之事。”张忠痛心疾首道:  

“要知道正是因为那些士兵浴血奋战,我朝边疆才能如此安稳,北方胡虏才不能轻易南下,可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反而遭遇如此的不公,臣实在替那些为国戍边的人不值。”  

朱瞻基闻言,脸色涨得通红,显然已经愤怒不已了。  

“那个方敏后来如何呢?”朱瞻基问道。  

“方敏因为遇到紧急军情而不救援已经被宣府总兵官谭大人明正典刑了。”张忠回答道。  

“哼!”  

“谭广此事做得不错。”朱瞻基见方敏已经得到惩罚,心中的怒火这才平息了下来。  

“方敏此人固然可恶,可后来通过臣的查访,发现宣府方氏凭借族中屡有人成为高级军官,通过职务之便,非法侵占或夺取土地,役使军人以经营土地。”  

朱瞻基闻言默然,沉吟良久后这才说道“此类事情朕倒是有所耳闻,依你之见,此类情况在边疆各镇常见吗?”  

张忠肃然道“国朝六十年,足够一个家族发展壮大了,臣由宣府方氏便可猜测出其他各镇情况应该大同小异。”  

朱瞻基闻言脸色一变,从御座上起身,来回踱步,显然听闻张忠的话后让他感到此事的棘手。  

张忠见状继续说道“当年太祖皇帝英明神武,吸取屯田经验,建立了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卫所制度。”  

“在边地,士兵三分守城,七分屯种。”  

“每军受田50亩,以米18石为最低标准,其中12石听本军自支,余粮上交军仓。”  

“如此一来,国朝之处,边疆卫所士兵堪堪能够自给自足,可如今立国六十载,士兵耕种的屯田渐渐被高级军官,豪势之家侵夺。”  

“士兵无奈成为那些豪势之家的佃户私奴,长此以往士兵不再操练武艺,而是替那些人耕艺田囿,兴贩鱼盐,营建私宅。”  

“如此一来,若北方有变,胡虏南下,陛下怎能指望这些兵士挡住北边的财狼呢?”  

朱瞻基闻言,脸色愈发难看。  

一旁的金英快速瞥了一眼张忠,不由心中嘀咕“今日这永春伯不知是怎么回事,为何言语如此犀利?皇爷心情糟糕,到时受罪的可是他这个身边伺候的人。”  

金英想到此处,顿时感到殿中更冷了几分,不由一个激灵,脚步向后缩了缩,让自己更没有存在感。  

张忠说完心中便七上八下的,颇为忐忑,他一时意气,将如今边疆存在的屯田被侵占,士兵被奴役的事情揭发了出来。  

可如今的国朝正是海晏河清之时,张忠将这个毒瘤揭开,朱瞻基是会忍痛处理了毒瘤,还是放任不管维持表面的太平盛世景象,张忠心中实在没底。  

朱瞻基沉吟良久方才开口说道“边疆重镇乃是京师的屏障,若要清理了此番弊病,必然会让各镇动荡。”  

“朕再问你一遍,情况真的严重到不得不改的地步吗?”朱瞻基紧紧盯着张忠问道。  

张忠一咬牙说道“臣认为此时正是时候处理此事。”  

“为何?”  

朱瞻基连忙问道。  

“一来此类情况乃是真实存在的,并非臣故意夸大,而臣认为随着时间流逝,此类情况会愈发严重,直至无法改变为止。”张忠肃然说道:  

“二来,陛下乃是有为之君,朝中如杨士奇等人也是难得的干臣,若是此时陛下不处理此事,又怎能指望后世之君能有陛下如今的优势条件呢?”  

朱瞻基闻言一时默然。  

“你说得不错,朕应该迎难而上才是,岂能遗祸后代?”朱瞻基思忖良久徐徐说道。  

张忠听了不由轻轻吁了口气,这下他可以放下心来了。  

“关于此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朱瞻基一旦决定了,便不再迟疑,开始思忖解决之策。  

“正如陛下所言,边疆重镇十分重要,不可轻易让各镇陷入动荡之中。”张忠神色严肃道:  

“臣认为陛下可借方敏此事,大做文章,先由宣府方氏入手,待解决了宣府的问题,得到了处理此事的经验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