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四三章 新政(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本宫已经和父皇商议好了,等郑将军返航之时就带着皇太孙朱遵镡一起去面见瞻基皇兄!”  

这大明帝国皇室取名字有规律,听名字就能知道世系辈分。朱标房的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和朱棣房的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配上五行偏旁部首一对比,就知道互相之间的辈分了。  

朱允炆的皇太孙朱遵镡,和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是一个辈分的。  

说起朱瞻基的三个儿子,郑和倒是露出了莫名的笑容。  

皇长子朱祁镇乃是嫡长子,按道理来说就是该封皇太子的。加上孙皇后和张太后的宠爱,怎么说朱祁镇的太子之位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朱瞻基一直没立太子,这让所有的将军们都猜测朱瞻基想要立李贵妃的孩子朱祁镜为皇太子。  

李贵妃本就在武将的心中就很有威望,一时间朝堂上替皇二子摇旗呐喊的声音高了许多。  

可就在这时,朱瞻基却宣布要亲自培养孙皇后的嫡次子也就是皇三子朱祁钰。  

甚至说宫内传出风口来,朱瞻基十分满意皇三子朱祁钰。似乎皇太子的位子,朱瞻基是要给朱祁钰了。  

胡贤妃和陆淑妃、乌兰德妃也在贵妇们的宴会上,明里暗里的提请贵妇们回去和自家丈夫吹吹枕头风。就是陛下对皇三子十分看好,要大臣们关注一下这个不怎么出名的皇子。  

而孙皇后却一直在强调朱祁镇的嫡长子身份,大有和朱瞻基争一争这皇太子之位的意图。  

要说孙丽柔如此的执着,还是因为朱祁镇是她的小棉袄。  

朱祁镇出生后,朱瞻基一直在和李蕙玉一起对付朝鲜国与国内的反新政势力。就在这个时间段,孙丽柔把她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朱祁镇身上。  

而相对于从小就被朱瞻基亲自照看的朱祁钰,孙丽柔自然是更喜欢朱祁镇。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朱祁镇不适合当皇帝。真正适合当皇帝的,绝对是皇二子朱祁镜。  

朱瞻基也问过李蕙玉好几次,要不要立朱祁镜当皇太子。只要李蕙玉答应,朱瞻基绝对想办法办到。  

但李蕙玉却有些迟疑,她现在不想争那么多。面对朱瞻基的询问,李蕙玉还是回答“只要镜儿安安稳稳的就好”。  

朱瞻基也不再继续要求李蕙玉什么,直接培养起朱祁钰来。  

但对朱祁镜的关心是一点都没少,乐浪郡王、开府、领朝鲜国内外军政。这些尊荣朱瞻基是一个没差,全都给朱祁镜安排的明明白白。  

实际上在李蕙玉决定不争宠后,朱瞻基就打算好了让朱祁镜去朝鲜国当国王。  

孙丽柔在知道朱瞻基的决定后,自然是赞同的。孙丽柔一直认为,朱瞻基不喜欢朱祁镇的原因就是朱祁镜。  

可在朱瞻基培养朱祁镜就藩后孙丽柔才知道,她这个大儿子朱祁镇还真是不适合当皇帝。庸弱、崇文不尚武,这与朱祁镜、朱祁钰兄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朱瞻基后宫争国本的事情,也传到了朱允炆的耳中。  

此番朱文城访问大明帝国,就是为了看看朱瞻基到底要立谁当皇太子。  

这决定了大清帝国以后的国策,这也决定了大清帝国日后与大明帝国的邦交。  

如果朱瞻基绝对扶朱祁钰上位,那大明帝国日后就是走征服山海洲与南北瀛台洲的道路。如果朱祁镇上台,那大明帝国日后就是走保守路子。  

而朱祁镇这个叫门天子,完全是当不起这个偌大的帝国。  

一旦朱瞻基真的立朱祁镇当皇太子,朱允炆敢断定大明帝国的山海洲霸权绝对不能长久。而且大明帝国也不会继续对外输出文化,给大清帝国的援助也将停止。  

而朱祁钰若是能当太子,那大明帝国日后绝对会进一步在山海洲进行经略。大清帝国也不会单打独斗,大明帝国和亲明的新奥斯曼国都是大清帝国最可靠的盟友。  

郑和怎么可能不知道朱文城的意图,当下直接说道“太子殿下不需要担心,三皇子是吾皇陛下最属意的太子人选。吾皇陛下的山海洲策略,都要交给三皇子来负责。  

待三皇子成年之后,吾皇陛下会为他在大清帝国马扎尔八旗当中选择妃嫔。到时候我大明帝国与大清帝国之间的联盟,会更加的紧密!”  

“郑将军是在说什么呢,本宫可不关心大明帝国的太子人选。  

只不过太子乃是国本,本宫也希望瞻基皇兄能够慎重。此番本宫去大明帝国,也是要看看三皇子是什么样的俊杰少年!”  

朱文城毫不掩饰的表达了对朱祁钰的看好与支持,这就让郑和有点意见了。  

“我大明帝国的皇太子之人选,那是吾皇陛下说了算。太子殿下莫要打听这些事情,也不要试图干涉吾皇陛下的决策。”  

“郑将军不必如此,本宫可没有干涉大明帝国内政的意图。”  

朱文城连忙解释了一番,而后立马看向了在做的山海洲使节们用不太标准的拉丁语说道“各位使节,你们方才都从大明帝国拿到了什么好处啊?”  

“清国皇太子殿下,这是我们法兰西和大明帝国的事情。清国不需要询问,我们也不会告诉你们的!”  

“我说使节阁下,你知不知道我父皇和大明帝国的太上皇是堂兄弟?  

我大清帝国皇室与大明帝国皇室同出一脉,互相之间分享情报很正常呢。”  

许多年后,清武宗朱文城向明代宗朱祁钰表示要给朱元璋上清太祖的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