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四三章 新政(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号。  

朱祁钰听闻后差一点就掀了桌子,回信给朱文城表示太祖皇帝只能是大明帝国的太祖。  

朱文城只好给朱允炆上了清世祖的庙号,然后暗戳戳的给朱标上了清成宗的庙号。试图通过朱标继承朱元璋往上的宗庙,让朱元璋享受大清帝国的香火。  

听闻此事的朱祁钰暴怒,直接给朱标上了一手明兴宗的庙号。甚至朱祁钰更狠的给朱允炆上了明惠宗的庙号,想要通过庙号把朱文城的大清帝国一系绑在一起防止他另立山头。  

而之后的清世宗朱遵镡比朱文城更狠,在汉人移民达到了一定数量之后选择开放八旗制度。在大清帝国境内实现全盘汉化政策,还想与大明帝国争夺正统。  

朱遵镡不仅给他封了中华大清帝国皇帝的称号,还向大明帝国的传统藩属国伸出了橄榄枝。  

大明帝国最核心的中华文化圈的六大藩属国,朝鲜国、琉球国、越国、日本国、缅甸国、苏门答腊国都收到了大清帝国的邀请。这是大明帝国最核心的藩属国,也是中华文化圈最核心的一部分。  

明宪宗朱见深差一点破防,派海军舰队前往地中海将大炮对准了盛京城。  

总之,大清帝国在朱允炆时代就已经有了和大明帝国争夺中华正统的打算。  

而郑和在与朱文城的交流当中,也是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  

“我们法兰西决定献上尼德兰地区给大明帝国皇帝陛下,大明帝国皇帝陛下也决定与法兰西签订宗藩协议了。”  

“还有我们卡斯蒂利亚,也决定与大明帝国签订宗藩协议!”  

郑和看着眼前的两个使节,心中的怒火喷涌而出。  

大明帝国已经定下了藩属国人选,但是今天的会议就是为了敲敲其他国家的好处。这俩人提前暴露了大明帝国的预谋,这怎能不让郑和愤怒?  

“既然大明帝国已经选好代理人了,那又何必召集我们来此?”  

立陶宛大公直接拍案而起,随后转身就走。  

匈牙利和奥地利的大公也一样,根本不再废话直接起身离开。  

“郑将军,看来你今天的会议是开不成了。不如和本宫一起,咱们尽快签订协议回大明帝国去吧!”  

郑和看了眼朱文城,心中有些戒备的询问道“太子殿下真的想去大明帝国一次?”  

“当然,本宫乃是中华子民。自然要回去祭拜祖先,认祖归宗才是该做的事情。皇祖父、皇曾祖父的陵寝还在大明帝国的南京城外,本宫此番回去不仅可以告慰先祖还可以请牌位带回盛京城宗庙。  

父皇已经预留好清太祖、清成宗的庙号,只要请牌位回去立刻供奉!”  

“太子殿下这是在说什么呢,太祖爷只能是大明帝国的太祖爷。”  

“哼!父皇乃是太祖爷的长孙正房,长房子孙请个牌位又怎么了?  

实在不行本宫给四爷爷也请一个牌位,郑将军你可满意了?”  

“太子殿下你这越说是越离谱了,大行皇帝已经有了明太宗的庙号还用不着你们请牌位。还有啊,不要想着和大明帝国争夺中华之正统。  

虽说大清帝国皇室乃是太祖爷的长房,但请太子殿下记住现在的中华正统就在太宗皇帝一系!”  

“哼!虽说父皇与瞻基皇兄商量好了,编出一个父皇当年受奸臣蛊惑不理朝政的故事。然后四爷爷为拯救父皇,决定靖难反抗奸臣。最后父皇被奸臣挟持流亡海外,经过一番奋斗才建立大清帝国。四爷爷呢,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明帝国的皇帝。  

但这就是去骗骗那些百姓的说辞,咱们都心知肚明当年的靖难之役是什么情况。  

本宫本应该是大明帝国的皇太子,四爷爷家抢了我们家的皇位现在还不让我们争一争正统了?”  

朱文城虽然言辞激烈,但郑和却不会因为他的这番话而背弃盟约。朱瞻基如果听到这番话,也不会对大清帝国改变态度。  

毕竟大明帝国想要完成山海洲战略就需要一个先锋、大清帝国想要强大也需要一个后背,一衣带水、同宗同源的两国是先天的盟友。  

任何一个政治家都不会因为朱文城的小孩子话语而翻脸,翻脸是不符合政治利益的决定。  

“太子殿下!慎言!”  

朱文城从小就听朱允炆说过靖难之役,他认为原本他应该是大明帝国的皇太子在世界上最富饶的中原享受。而不是在战火纷飞的西中央洲,每日思考者如何与周围虎视眈眈的邻国争斗。  

中央洲东西方的两大帝国,虽然都很强大但国民生活水平却完全不在一个维度。  

大清帝国的国内外局势不算稳定,不管是百姓还是贵族都要时刻准备好战争。各族的民族矛盾、各宗教的信仰矛盾、各国家的利益矛盾,在大清帝国身上这些问题都存在。  

大明帝国却享受着天下最安稳的局面,国内各族百姓高度汉化思想统一、政局稳定让百姓大多不愁生计。而周边邻国不是铁杆小弟就是同宗国家,大明帝国只需要偶尔略施恩德就能稳如泰山。  

“郑将军不必担心本宫,本宫说了什么样的话本宫有数。  

现在看郑将军你今天的会议是进行不下去了,那不如赶紧把宗藩协议签了然后咱们上船回中原!”  

郑和算是看明白朱文城的心中想法,只能笑呵呵的答应他说道“太子殿下既然坚持您的想法,那外臣也就不多说什么了。等外臣签了宗藩协议,再带着战舰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